空了
标签:
杂谈 |
她叫小婉,今年五岁,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家,所以没送她去村里的幼儿园(学前班)),幼儿园在村子里的概念就是一个替进城打工的大人看孩子的地方,实际也是。不过今天听说有阿姨要教画画,小婉哭着要来,她妈一边骂一边把她送来了,这应该是她第一次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画画,她很害羞,只要了黑色的笔。
和班里的很多孩子相比,小婉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在陪着她,她童年的时光就是在村子里溜达,和小狗们追逐玩耍,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妈会在家门口大声喊,小婉,小短命的,吃饭了!就像我小时候我妈喊我那样。
村里的更多孩子,他们听不到妈妈的这声呼唤。幸运一点的,每个月父母会从城里回来一趟,但更多的父母去了更大更远的大城市,每个月到达村子里的,只是一张汇款单。
表面看来,村子里的人日子过得不错,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他们有书包,穿着还算不错的衣服。他们每天都带着一到两元的零花钱,课间休息的时候,会去小卖部买吃的,小卖部里卖的食物他们都很爱吃,加了色素的冰糕,味精味很浓的豆腐皮,方便面,看不出品牌的带甜味的饮料……今天有个孩子递给我一块薯片,我从没吃到过这种味道的薯片,除了味精,它还带着一股奇怪的胶味,非常可疑。
吃完这些食物,孩子们把食物的包装扔进教室门口的箩筐里,装得满了,老师会让大一点的孩子把垃圾倒掉,倒到哪里呢?村里的小河沟里。村里所有的垃圾都倒在小河沟里,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不同的是,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很少有这些不能降解的塑料垃圾,生活产生的垃圾都来自这个村子,最后也回到这块土地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除了食品包装,还有更多的塑料袋、电池、废玻璃……它们都倒进了小河沟,有的被冲走,有的还留在岸边。
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计划生育的高额罚款让大家不敢多生(不过前些年因为村子里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意外去世,父母年纪大没有再生育的能力,这件事影响到了很多家庭,二胎也多了些),在城里打工条件稍好一些的家庭会把孩子接到城里。
因为孩子少,村里的学校从原来的一到六年级改到了一到三年级,再到如今的只有一个学前班,马上学前班也没有了。
再说到学前班,这个学前班再过两周就要消失了,老师不愿意再教,因为孩子少收入不高,政策补贴远远不够老师的工资。
到了学龄的孩子会去乡里的中心校读书,六到七岁的孩子,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住校,要么走读。离中心校最远的孩子,是在山顶上,走路两小时(大人的速度),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有摩托接送,差一点的就只能走路。
孩子们都走了,学校荒芜了,空空的操场边,芒果树石榴树结满了果子,没人再打它们的主意。
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年轻人,村子也就基本上空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