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一篇约稿:
由512周年直播想到
宁远
首先我想说一个词:信任。
特别感谢新闻资讯频道领导同事的信任,这不是套话。对于一个直播主持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团队的信任更重要了。你要知道,当倒计时开始,聚光灯打过来,周围一片黑暗,只你一个人对着前方那一个红色小亮点的时候,你的无助、孤独该是多么强烈。幸而你知道,在这强光的外面,黑暗的背后,是一片忙碌的人影,他们信任你,把这个时间交给你,相信你可以做好一切。尽管你看不到他们,听不到他们,这种心灵上的支撑何其有力,你知道,有那么多信任你的人在你身后,和你一起,面对所有的未知。
我和新闻资讯频道的同事们合作不多,几次错过,这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共事,而且一上来就是这么大的直播,我想大家心里还是和我一样有几分忐忑的,但是从与何头见面的那天起到直播开始,一直没有感觉到大家给我的丝毫压力,大家似乎是漫不经心却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我的自信,从一开始就让我知道他们相信我可以做好。
实际上,我自己挺没底的,直播前那段时间已经忙到了极致,北京成都两边跑,做完512中国爱访谈就进入512中国精神晚会的彩排,11号晚上录完晚会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匆忙看完第二天大直播的流程,想象一下可能会用到哪些资料,让家里人在网上给我打了厚厚一叠,看了两页再也撑不住倒头就睡,第二天一早,抱着这一堆来不及消化的资料冲到台里就开始化妆准备了。
匆忙中第一段三小时的直播很快就到了,坐上去的时候,还不知第一条播什么,隐形眼镜也没戴,戴了也没用,因为发现大多数口播稿都不是提词器的格式,还有不少是手写的。总共一百多条,播出顺序也完全打乱,导播说要播哪条,我赶快一阵手忙脚乱找到那条,快速看完,差不多镜头就切过来了。
后来的访谈也是状况频出,宋馨懿不喜欢短头发阿姨,本来说好要跳舞的,看到我就不愿意跳了;新疆小宝宝把话筒啃坏了;原定的访谈时间从二十分钟缩短到五分钟;谁谁谁又不接受采访了。。。。。。
这三个小时一定是我经历过的最短暂的三小时,因为人处在兴奋中,像一个上了战场的战士,随时准备面对一切状况。说得形象一点:“播红了眼”。
而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没有感到直播团队丝毫的紧张,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是身经百战了,我的耳朵里也总是传来贾昆老师一个人沉着温柔的声音:宁远,你现在准备。。。。。。
下一个三小时,我渐渐找到感觉了,应该把演播室“平常化”——这是我最大的感触。因为自己都感觉到前三个小时我的状态是有些紧了,自己把演播室看得无端神秘和严肃,所以也自然不能让嘉宾放松。其实不就是一张桌子几张椅子,找几个人来聊天吗?这个道理自己一直是懂得的呀,只是前面的三个小时已经被兴奋、紧张还有对这个新演播室又是新节目的“陌生感”占据了。
后面的三小时,被我在心里“平常化”了的演播室真的就变得平常了。一年前经历的遭遇战也历历在目,那些熟悉的人和事,那些新近发生并走进我们的人和事,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可以有温度,我又从宣传人变成了新闻人。
我喜欢自己最后说的那段话,那段临时准备并脱口而出的话大约有三分钟,其中一句:我相信曾经的失去,会让我们所有人更珍惜眼前的拥有。那句话是家里人给我打印的一篇评论文章里的,十一号晚上,我刚好看到,并且记住了。
做完直播下来,朋友说,累坏了吧?我说不累。真的不累。做这种节目就像谈恋爱,热恋中的人要消耗多少能量?可是他们会觉得累吗?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特别节目直播,不是常态,偶尔一次,兴奋感、激情、好奇心远远淹没了疲劳,所以走下主播台的时候最多会感觉到谢幕之后的落寞,累是谈不上的。
反过来想,真正累人的是什么?真正考验人的是什么?是常态节目,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工作。任何工作做久了都是重复,作为一名主持人,该如何消除重复工作带来的疲劳感?如何维护镜头前本该拥有的兴奋状态?如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次出现在节目里都能向观众传达来自生命来自内心的积极?
这才是真正考验每个人职业精神的时候的,尤其对我这种信奉“生命的意义在于折腾的人”来说。
就像那个你热恋的爱人有一天终于成为了你的妻子或者丈夫,你敢保证今后的每一天都像热恋时那般回肠荡气,甜蜜如斯吗?可能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但是,爱和责任,应该一直都在。

嗯,其实主要目的是贴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