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帖一篇叫论文的东东

(2008-07-29 22:05:28)
标签:

杂谈

六月初,有一家行业内的期刊向我约稿,希望写一篇与地震有关的论文。 考虑到今年要争取评讲师(已经放弃了两年的机会),而发表论文是评讲师的关键,所以咬紧牙关写了这一篇。今天听说文章已经发出来了,就在这里帖出来。

这会再看,哪像论文哦。嘘---小声点,我不能这么说:)

我平生最怕写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小时候每次写这样的文章都会被语文老师骂。

其实今年是我的论文年,因为要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了,开题报告已经通过。我都不好意思公布我开的什么题,怕写不好。

 

关于突发事件直播的思考,一些碎片

宁远

 

这是一篇不规则的论文,因为一切还在进行中,照理说,现在还没到总结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是如此的匆忙,来不及思考和感受。今天是2008年6月8日,离“512”这场巨大的灾难就要一个月了,我们的直播排班表还在继续往下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回到正常的工作。也可能,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场大直播,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料。新周刊以“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为题评价这一次灾难事件的信息传播。而在整个信息传播中,电视直播是重中之重。新闻是什么?如果就电视直播而言,就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此时此刻,我在现场”,正是因为有了电视直播,观众和灾区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种同一时刻的感同身受,自有一股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地震前,每天做二十五分钟的直播怎么也会感觉到压力?前两天和另几位主持人聊起这个,我们都觉得,这次直播历练了我们,走过这场大直播,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承担的,还有什么可怕的?
    其实不光是我们主持人,所有经历过这场直播的人,都在迅速成长。我所在的四川电视台,也因为这场直播实现了真正的凤凰涅磐。地震来得突然,直播说上就上,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余震不断的成都,二十多天里,几百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我们走过来了。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团队拥有那么大的潜力,这一场凝聚人心的直播,相信会永久记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史。(截至5月29日,四川卫视共直播126档特别报道,播发各类新闻3296条/次。其中消息2904条/次,口播消息369条,连线59次,演播室访谈15人次,新闻特写30集。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上传的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102条。)
    当然,由于是突发事件的直播,由于事件之大影响之广,由于面对太多的未知,在直播过程中我们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就我而言,有些错误甚至是不能被原谅的。我们自己必须检讨,必须自醒。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主持人的角度谈一谈对这次直播的思考和总结。
    通常,对于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家喜欢用这样一个称呼:主播。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里面,播和说在严格意义上是有区别的。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这样,比如以前的四川新闻,时长二十五分钟的节目,基本上是没有主播发挥的空间的。因为时政新闻的特殊性,也因为日常节目对时间的严格控制,我们只能对稿件进行简单的“二度创作”,也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言传播过程一直是编辑记者写稿,播音员播稿的工作方式,即口(播音)与脑(写稿)分离的传播过程,不过就是把文字的稿件转化为声音语言,这当中,重点考量的是播音员的发音吐字问题,考量的是如何把一篇稿件完整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这里包含了声音、语调、话语表达问题。所以,总的来说,这是播,播音的播。
    而这一场突发事件的大直播,打乱了原先设定的“游戏规则”,主播不仅要播,还要说,不仅要说别人写好的词,还要说自己的话,还得“没话找话”(在下一条节目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还要连线、访谈。总的来说,“说”比“播”要多得多。就算是播送别人写好的词,也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主持人可以在里面溶入自己的情感,在大地震这场巨大的悲痛和灾难面前,人格化、人性化的传播更凸显电视的视听魅力。
    现在把“主播”这个词拿出来好好想想,这其实是两个名词的综合,即主持人+播音员=主播。结合这一次四川电视台的大直播,我们更能理解主播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了。
    到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播"的最高境界是"说"。
    只有这样,才更接近直播的本质。

这样一场突发事件的直播,对主播的要求是什么?我在这里提出一点:掌控力。

我们常常讲主持人的“气场”,这是一个不太好描述的东西,你看一个主持人,你觉得他就应该坐在那儿,他的底气,他的心量,他的投入,他的专注,他传递的信念。如果用一个比较实的词来描绘,就是对节目的掌控能力,就是“我的地盘我作主”。
    在直播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可能是新闻本身,比如即时插播最新消息,也有可能是演播室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比如导播切错画面,比如原先排定的播出顺序被随时打乱,比如余震又来了。这个时候,主持人的掌控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这一次直播中,我有意识的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一些相同的话语,比如这一段:“在我们节目直播的同时,我们四川电视台的记者正分布在各大抢险救灾的现场,会在第一时间为您传回最及时的现场报道,请记住,我们在一起”。这句话跳出了具体的新闻内容,是一种面上的描述,却加强了观众对直播的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掌控。
    有一次晚间的直播,在只有大约四十秒的时间就应该从新闻切到我的时候,工作人员突然闯入演播室,递过来一份地震局的通告,要求马上插播,而通告的内容非常多,四百多字,我只是晃了一眼,镜头就切到我了。也就是说我和观众几乎是同步了解插播内容,播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地震局发布的消息是今明两天可能会出现六到七级的余震。第一遍还没有读完,导播又在耳机里要求我再重复两遍,结果一共播了八遍。我感觉到我的脚已经在不由自主地抖动了。后来听很多人说,在我播第二遍的时候,成都市民已经都跑大街上去了。这一回的即时插播,我明显感觉到了我的掌握力正在失去,取而代之的是恐慌,播完一遍,我擅自加了一句:不管发生什么,我们永远在一起,现在想想,加上这一句是不对的,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无疑会增加群众对地震的恐慌。尤其是“不管发生什么”,这几个字可能会给一些人这样的信息:肯定会发生什么。

对节目的掌控还有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连线和访谈中,对话题和时间的掌控。比如我们在特别报道中,每天都有的一个内容是连线各市州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我们连线的是各市州的官员,这比和记者连线难多了,尤其是对时间的控制。每一名官员在电话接进演播室后都想尽可能多的向观众传达灾区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特别庞杂的,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可我们节目的时间控制又不可能什么都讲,于是主持人就尽可能提开口小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还要打断对方。

演播室的访谈也是这样,对于外界来说,演播室是个神秘的地方,更何况是直播演播室,嘉宾走进演播室首先的心理感觉就是紧张,如何消除嘉宾的紧张,让他尽情表达,也是需要主持人思考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尽量把演播室平常化,尽量当一个好的听众。首先作为主持人就不能紧张,也不要对嘉宾有太多的要求,比如摄像不要老在一边提醒:身子坐正一点,头抬高一点,手放到桌子上,眼睛不要到处看。基本上,这些话一说,嘉宾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访谈的时候,主持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忘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让嘉宾表达得更好。主持人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去想我应该说什么话比较容易出彩比较容易体现我的水平,主持人的专注应该体现在:你和观众一样,对这个嘉宾充满了好奇,你和观众一样,想知道这个嘉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总之,听比说重要,主持人只有忘掉了自己,观众才不会把你忘掉。
    顺便说一句,我们这一次直播中的头几天,请进演播室的嘉宾基本上是受灾群众和刚刚从一线回来的记者,请这些人我们有地缘优势。而这些人出现在直播间,冲击力是很强的,观众会觉得一下子和灾区的距离变近了。但总的来说,还是感觉请的人少了些,如果再多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其实掌控力也是一个很难具体描绘的东西,当我们把“掌控”放在别的地方的时候,这个词可能会意味着一种强势,而主持人,又是不能过于强势的。主持人的掌控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知,是长期历练后的修为和境界。前提是你要有那种看世间风云变换,我自气定神闲的宽广,然后才能做到掌控,做到掌控之后,你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到节目中,和节目同喜同悲。

最后我还想说,媒体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守望者,我们在关键时刻,发出了我们应该也必须发出的声音,我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观众传递了一种信念,这是我们的职责和幸福。
    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灾区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对于四川电视台,对于所有的媒体,对于每一个媒体人,也需要“灾后重建”。我们在这一场大直播之后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重新出发?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重建工作搞不好,这将是我们的耻辱。因为如果说我们到现在能够算得上是有一点点成绩的话,请不要忘了,我们的这一点成绩是建立在无数瞬间消失的生命之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