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节目中忘掉自己

(2007-08-06 20:29:19)
标签:

学习公社

     帖本期采编月报的文章,我们关于林强的访谈获新闻中心的好新闻一等奖,这算是我的获奖感言吧:

 

在节目中忘掉自己

 

    以下这些字,是我第一次主动要求写的。节目播出后,我找到刘老师说,我有好多话想要写出来哦,结果他递给我密密麻麻的两页稿纸说,他早就写了。

    我想,我们之所以在节目结束之后有那么多话想要说,是因为我们在这期节目里成长了,思考了,节目让我们体味到了创造的喜悦和成长的幸福感。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人应该持有一种终生成长的观念,就是不管你年龄多大,人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和深度,你都要学会成长,成长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感谢这期节目,它让我们成长。

 

    这回做节目,我有一个特别的心理体验:在节目中忘掉了自己。

    以前做节目,会特别在意如何表达自己,节目一开始,就花很大的心思放在表达自己这一点上:话要怎么说才漂亮,到哪里抖我的包袱,妆好不好看,衣服穿得对不对,头发乱了吗,哪个镜头对着我,出来后是侧面还是正面,等等。

    而这一次,我跳出了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把林强放在主体的位置,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一个强烈的目的:让林强尽情地表达。

    前两天,中央台的张越老师来讲课,她讲课的题目是:谁是主角?这句问话,结合我刚刚做完的访谈,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谁是主角?当然嘉宾才是主角。主持人是绿叶,你弄得再漂亮,话说得再好听有什么用?一场节目,要嘉宾漂亮才漂亮,嘉宾好听才好听!作为主持人,你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嘉宾营造一个轻松的表达环境,让他尽情地表达。

    访谈节目主持人,倾听比表达更重要。是倾听,不是做出听的样子实际上却没有听进去。正因为有了发自内心的倾听,现场才有真情实感的碰撞,而不是一场事先设定的表演。也因为倾听,当林强讲到一些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内容时,我才能随机应变,引发出一些新的亮点。

    突然想起几年前,我和我学校的同事在教育台创办的一个访谈节目《感受》,我给这个节目写了句口号: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那时没有具体的体会,现在想到这句话,确实就应该这样啊。

    实际上,在节目中用心感受,把自己忘掉,观众才不会把你忘掉,节目好看了,观众才能记住主持人。

 

    还有一点:谈话现场的新鲜感非常重要。

    上回做黄凤林的访谈,就是因为之前和他有过面对面的沟通,告诉了他我要问什么问题,告诉了他节目的一些细节,结果到了现场,他就开始背书,开始演戏了。

    因为有过黄凤林“策划过度”的教训,这一次,我尽量保持在准备的过程中,不直接接触林强,只在一边暗暗地观察他。从成都到阿布洛哈这一路,除掉正式采访,我故意回避他,吃饭不在一桌,走路不在一队。那几天,我和林强说话不到五句,回来决定要做了,我打电话给他,从来都是只谈和节目无关的事,采访时间,穿什么衣服等等,对访谈内容只字不提。节目录制那天他提前来了,我也躲在化妆间尽量不见他。

   现在想想,这么做是会冒一些风险的,林强不知道我要问什么,我也不知道林强会怎么回答,节目进程不好控制。但是,这么做却有可能还原谈话真实的“场”,让他觉得我们确实是第一次聊这些话题,并且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话,往往是有可能出彩的。而如果我提前把什么都告诉他了,还彩排了,节目是可以按照计划进行下来,但难免平淡。

    总结起来六个字,我这次采取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高风险,高回报。

    其实之所以敢于在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节目中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我们在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整个策划组给了我强大的智力支持、内容详尽的策划稿、生动的插片、现场每一个细节的安排、各工种的密切配合、甚至还有刘老师不厌其烦地扮演林强让我过稿子。。。。。。

    我自己也亲自参与了整个策划,很多串词自己写,就算别人写的,我也要仔细考虑能不能这么讲,为什么这么讲,每个环节多想几个林强回答的可能,想到应该怎么应变,等等。

 

    再有一点:要尊重嘉宾的感受,不要把嘉宾当作一盘我们可以任意烹调的菜,不要把我们事先设定的主题强加给嘉宾。

    这回访谈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林强拿出一把扇子讲村民为他扇扇子的故事,另一个是他带来的一张照片,反映的是他有一次走路太累了,躺下休息,孩子们为他按摩。这两个细节都是我们之前策划的时候考虑过,而最终又拿掉了的。但林强那天主动拿来了这些东西,我们就让他讲,结果他讲得特别动情,出来的效果也特别好。

    节目结束之后,林强找到刘老师,要求给他十盘节目的DVD,这一点至少说明,他对我们的表现是满意的,对他自己的表现也是满意的,我们的合作也是愉快的。

尊重嘉宾,就是尊重节目,尊重我们自己。

 

    最后我要说,身为主持人,我真的觉得特别幸运,有这么好的题材让我去做,让我一直在成长。有些感悟,别人说得再多,书上写得再清楚,你没有亲身体会你是感觉不到的。

    我处在一个如此细心而又宽松的创作环境中,队长和刘老师他们在我的身后,为我出主意想办法,同时他们又很尊重我的想法。我这个人,有时任性起来,就像个小孩子,着急起来,能把人气死。把这样的大事,交给一个小孩子,他们也在冒风险,他们让我明白什么是举重若轻,他们才是“缝隙中的舞者”。

    谢谢所有为这期节目做出努力的人们

    ——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伟大的砂锅
后一篇:撞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