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史丹佛)大学MBA的第四堂课
(2008-10-21 11:59:06)
标签:
mba流动比率苦功斯坦福柯林斯美国教育 |
分类: MBA学习 |
今天早起
史丹佛有很多明星老师,「从A到A+」的作者是詹姆斯柯林斯是其中之一。虽然只有讲师的头衔,他却在
1992 年打败所有教授,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他教的「创业----小型企业的管理」课程,一定要用「
银色子弹」才挤得进去。
柯林斯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他教的主题。史丹佛在硅谷,同学都有创业梦。具校友身分,既在惠普、麦
肯锡等一流企业待过,又有创办软件公司经验的柯林斯,自然是同学的偶像。但他被喜爱最重要的原因,
是因为他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教的企管理念。白纸黑字的案例不足以诠释企业问题,他的生命,才是最
真实的案例。
第一堂课走进来,他像一家刚创业的公司般充满朝气。他 36 岁,身材和声音像学生一样年轻。「我最大
的兴趣是攀岩。」他说,「A们想不想跟我去?」
的确,上他的课像在攀岩。他根据案例,不断丢出艰难的问题,让你攀爬,脑袋开花。他带讨论像指挥乐
团,讲话的人一大堆,但坐在观察席听起来却理路清晰。而且谁该发言、谁发过言、内容是什么,是不是
甜言蜜语,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我永远忘不了 1994 年 4 月 28 日,当天的主题是开发中国家的小型企
业,我谈起亚洲各国对「伟人铜像」的崇拜。柯林斯在课堂上赞美我,下课后甚至费心地写了一张纸条,
放在我的信箱:「To Wen-hua Wang,很好的贡献。清楚地指出铜像的意义。干得好!」
我不是杰出学生,而且名字难记。但他记得了我,并且超乎本分地给我鼓励。
柯林斯教学和人生的中心理念,是「纪律」。「从A到 A+」第六章谈到,媒体和大众喜欢强调企业或领导
人的愿景、才能、勇气、魄力,因为这些是 sexy 的话题。却忽略了企业或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
纪律」。这里的「纪律」,不是指军队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种持续不变、日积月累的
模式和精神。
大家都要明星,没有人在乎恒心。大家都在找下一个革命性产品,却不知在细微的小事中就有上帝。「纪
律」观念主张只要每天固定地把平凡的事做好一点点,长久累积,A+的人或公司就会诞生。「从 A 到 A+
」中选出的顶尖企业,表面上都没什么了不起。「Walgreens」是连锁药局,「金柏利克拉克」卖的是可
丽舒面纸。A+企业中没有网络公司,没有所谓的「新经济」。
柯林斯自己最强调纪律。第一堂课一开始,他教我们怎么用财务比率
金流量贴现」等),来分析小公司的体质。他规定以后任何「open」案例的同学,一定要先分析公司的数
字。干嘛这么做?因为他知道 MBA 最会 bullshit,靠一些管理术语招摇撞骗。所以他要我们依赖客观数
据,学会用计算器。
他自己的书就展现出这样的纪律。很多企管书天马行空,是知识分子的八卦杂志。
柯林斯花六年时间作研究,和另一位史丹佛教授合写出畅销书「基业长青」。变成畅销作家后,他没有趁
胜追击。他请了21个研究员,花了五年时间,分析了1,435 家公司 30 年的数据,写出「从A到 A+」。
那五年中,明星老师兼畅销作家柯林斯离开了母校史丹佛,他没有去适合他身分地位的纽约或洛杉矶,反
而搬到鸟不生蛋的科罗拉多州。Why?因为那里有很多山。他每天算企业的本益比,算累了就去爬岩壁。
2004年,我早已和老师失去联络。当我想请求他准许我在杂志上刊登他写给我的纸条,我打开英
文版的「从A到 A+」,从上面的作者介绍看到他AOL的E-mail 地址。我姑且一试地写信给他,没想到第二
天就收到回信。他大方地答应了我的请求,闲话家常地说:「今天早起,练习『生活的纪律』。」我看他
的发信时间,凌晨 5 点 36 分。
柯林斯教我时 36 岁,我今年也 36 岁。看着当年的笔记,对照自己现在在职场和人生面对的问题,不禁
问自己:我是在 bullshit,还是有数据?我是在追求 common sense,还是 magic?我的人生是一条报纸
标题,还是有血有肉的案例?我在攀岩,还在蛇行?我的爱,经不经得起「流动比率」的分析。我的生活
,有没有当年和我同龄的柯林斯的纪律?
在 1994 年柯林斯发给我们的第一份讲义上,他列出了九项对学习的价值观,第五项是:「苦功、挑战,
和事前准备是扎实学习的必要条件。」难得的是:他并不是从滇沛流离、卑贱痛苦的一生中体会出这个道
理。从小到大名校、名公司、名作家,在享受了无数的尊荣之后,他还能坚持苦功,这才是真正的 sexy
。
苦功、挑战,和事前准备。十年了,我已经不会算流动比率,但这是我少数还记得的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