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羌之旅:重生与守望

(2011-05-16 02:13:45)
标签:

羌族

羌绣

挑绣

汶川

地震

萝卜寨

文化

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三年前的5月12日,汶川这座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小县,因为突如其来的8级强震,上演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三年后,土生土长的汶川小伙苏缔光,怀着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满腔热情,与他的团队一起,重返汶川羌寨,用摄像机记录下震后羌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现在,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开始一场羌文化的寻访之旅……

寻羌之旅:重生与守望

    在羌寨,随处可以见到身穿传统羌服的妇女。平日里,她们行走在村寨小路上,或是劳作于山坡田地间。逢年过节,就在长衫外套上一件马甲,跳起热情欢快的“莎朗舞”。色彩斑斓的服饰被灿烂的阳光照亮,如同璀璨的宝石,她们就是震后重生的羌寨里最天然的点缀。

  ……

  “只要妇女还活着,羌绣就会流传下去。”

  从汶川县城到萝卜寨,要绕过两座大山,然后再沿着一条曲折的盘山小路“爬行”约十公里。一路上没有护栏,只有头上逶迤雄壮的山脊,和远处山顶上被阳光照亮的村寨土房——这里就是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

 

  这个被称为“中国羌族第一寨”的村庄,只是四川山区众多羌寨中的一座,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5·12大地震中,萝卜寨原址被完全损毁,幸存的村民在政府的资助下全部迁往附近山头,重新安家。现在,萝卜寨人已经在新寨区平静地生活了两年多,这个村庄也成为地震之后重建得最好的一座羌族村寨。羌族女孩马雪荣的家,就在山坡上那一排排井然有序的黄色土房之中。

寻羌之旅:重生与守望

    在羌族妇女的服饰上,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刺绣。女人们用细密的棉线绣下对未来的憧憬,衣袂上盛开的牡丹、杜鹃、梅花和百合等花卉,象征着富贵与幸福。

 

  雪荣家一共三口人:雪荣,母亲和哥哥。雪荣的哥哥名叫雪伟,在山下的汶川县城上初中。雪荣自己也是汶川县雁门乡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他们的父亲在十年前下山办事的途中遭遇车祸。

 

  雪荣的母亲王大姐是个能干的羌族女人,一个人种地养猪,操持家务,料理儿女们的起居生活,并供他们读书至今。第一次来到雪荣家时,我们看见了屋内墙上挂着的一幅刺绣作品,这是王大姐亲手绣的牡丹图,用画框裱起来挂在客厅正墙上。

 

  这就是羌族的传统技艺——羌绣。相传,三国时的诸葛亮派大将姜维去蜀地攻打汶山,但是姜维到了那里才发现,羌族妇女们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屡战屡败。后来诸葛亮想了一个法子,他把一种挑花围腰送给羌女们作为礼物,并在上面下了符咒。羌族妇女们看见这种精美的挑花工艺品都争相效仿。于是,这种挑花围腰就在她们中间流传开来。诸葛亮在围腰上下的符咒蛊惑了羌女的心,从此以后,她们不再上阵杀敌,只知道守在家中挑花刺绣。

寻羌之旅:重生与守望

    童帽上的花朵则寄寓了父母对孩子茁壮成长的期盼。

 

  根据资料记载,羌绣有多种手法,但用得最多,也是流传最广的要数挑绣。挑绣一般先用笔在布上画出大致的图案,然后从边线开始一层一层往中间绣。这种绣法图案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所见的花草、飞鸟、游鱼、禽兽等。这些充满灵性的自然存在,在女子灵巧的手中,被创造成色彩缤纷的花纹图案,象征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因此,羌族妇女们不仅是刺绣工艺家,也是出色的画家。她们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绣图用色鲜艳。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而多层布料重叠的绣布,再用结实的棉线添绣其中,也使得绣品结实耐磨,干农活时不易损坏。

 

  羌绣是羌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天气晴朗的时候,王大姐便会像村里其他女人一样,走出屋子,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做着刺绣活。她们身上穿着传统的羌服,这种衣服类似旗袍,由好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罩的长衫。女衫下摆及至脚踝,颈部、袖口和裙摆,饰有用挑花刺绣单独装饰的边,这不仅让衣服的边角更耐磨,而且看上去也颇为精致。腰带用棉绳编织,两头留出长长的流苏,垂在身后,走起路来,流苏随着身体的摆动左右摇晃,甩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很多时候,她们还在腰前系上一块黑色为底的装饰围腰,上面用彩色棉线绣满了精美的图案。在重大场合穿的正式服装还需要配上一个马甲,但因为妇女们平时需要做大量农活,马甲上身很不方便,因此一般也不会穿在身上。年长妇女的长衫多为深蓝和绿色,而年轻的女孩子喜欢穿粉色或大红色。每个羌族女孩从小就有属于自己的羌服,但在她们出落成亭亭少女之前,通常是不会每天都穿羌服的,只有在过节或是参加重大的活动时才会正式地装扮上。在嫁为人妻后,羌服就成了她们日常的服饰。

 

  雪荣也有两套羌服,是妈妈亲手给她做的,我们去的那天,雪荣看见我们手中的相机,立刻回到屋里换上了她最喜欢的一套粉色缎面的羌服,小妮子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照过相,看到相机,便缠着我们给她拍照。

 

  羌绣是每个羌族妇女都要学习的一门手艺。年纪不大的小女孩会在母亲做刺绣时从旁观看,等她们长到六七岁或者更大一点,就要专门学习这种技艺了。在正式学习之前,女孩们先要试着临摹各种图案,从花卉到虫鱼鸟兽,再到各种器物。

 

  在小雪荣的家中,我们看到了她画在两张白纸上的花卉,用黑笔描边,水彩上色的葵花,两朵花的花瓣分别用粉红和明黄填入,再点上鹅黄色的花蕊,四周配以墨绿色嫩叶,花型圆润,构图饱满,错落有致。雪荣骄傲地告诉我们,两朵葵花都是她凭想象画出来的,并没有临摹,她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豪,将两幅画贴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客厅墙上,这样来串门的客人第一眼就能看得见。

 

  已经开始懂事的雪荣很喜欢摆弄妈妈做刺绣剩下的布料和棉线,可是,对于教女儿学刺绣这件事,王大姐却很矛盾。

 

  王大姐说,丈夫过世那年,雪荣还没有出生。不满三十岁的她,突然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着门口的几亩地,她种了点樱桃和菜,养了些家畜勉强度日。雪荣出生后,日子更加困难,王大姐又不得不去给人家洗衣服。好容易生活刚刚有了点起色,2008年的地震,又让他们一家陷入新的困境。家里所有的物品都被损坏,家畜也全部被压死。幸好政府拨款,加上海外华侨的倾力捐助,萝卜寨很快重建起来。在新寨区,每一户居民都能分到一套房子。可是搬进新家并不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地震摧毁了家里所有的财物,一切还得从头开始。这个时候,萝卜寨得到了“壹基金”帮扶计划的资助。村里的妇女可以制作羌绣工艺品,由“壹基金”代为收购。“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从2008年10月开始与萝卜寨建立联系,到2010年5月,已经收购了上千件绣品,给萝卜寨带来了几万元的经济收益。王大姐每天除了农忙外,就拼命地赶制绣品。

 

  眼下,她还面临着一个更紧迫的问题——饮水。萝卜寨距汶川县城大约有二十公里,周边不与其他村寨相连,山上也没有物资供应场所,村里人只有等待每月上山两三次的物资运输车,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新寨区目前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管,但水源全部来自冬天山上凝结的雪水,只有到了夏天,才有自来水的供应。其他月份,他们就不得不背着几十斤重的胶桶,步行到村里特定的水库取水。在王大姐家,我们看到了她平日里取水用的胶桶,黑色,一米多长,上面系着两根绳子,可以背在背上。这种胶桶装满水后总重量能达到100斤。每天,王大姐都要背着这个差不多和自己一般高的胶桶上山。我们跟在后面,想帮她,可却连提起水桶都费劲。

 

  困窘的生活造就了王大姐坚强的性格,也改变了她的思想。她希望女儿能用心读书,而不是把心思花在研究挑绣技法上,因为在她看来,学做刺绣的女孩子将来是走不出大山的,雪荣如果一辈子留在这个小村庄,她的命运就很可能跟自己一样,而作为母亲的她,只想让女儿过得更好……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第5期 撰文/苏缔光 徐臻 摄影/陈锦 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