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任平生

蝗虫吃光所有的庄稼,令农民颗粒无收,沦为流民——蝗灾直接的受害者是农民,但如果从社会稳定与蝗灾之间的联系来看,远处的皇城,也在蝗虫的啃咬下摇摇欲坠。
中国历史上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河南一直都是蝗灾的多发地、重灾区,明末更甚,这和河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明末气候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关联。明末河南蝗灾的范围几乎遍及全省,以黄河沿岸最为严重,而且一半以上的蝗灾都是连年发生的,崇祯时期更发生了连续五年的大蝗灾,生活本已贫困的农民遇此灾害,急需国家的赈济和地方精英的救助。
然而从万历到崇祯,明王朝的国家实力日渐衰弱。虽然万历朝国家对河南蝗灾比较重视,采取各种方式减轻灾民负担,有时候还会委派官员发粮赈济,帮助灾民度过蝗灾,但农民起义爆发后,战争日益加剧,军费开支巨大,国家对河南蝗灾的赈救能力大大减弱,只能依靠地方精英救荒,灾害较弱时尚可应付,灾民能够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生活。但是到了崇祯朝,面对连续四五年的大蝗灾,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所有人都只能是有心无力。国家赈济减少,地方精英赈济不济,农民为了生存,或举债,或流移,越来越多人死于饥饿。贫苦无告的农民纷纷发展成地方性的起义队伍。
李自成入河南后,收留灾民,并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传遍了远近州府,生活在死亡边缘的灾民“纷纷附之”。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记载了李自成大赈河南灾民的盛况:“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的实力迅速增加,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五十骑发展到百万之众。当地的那些乌合之众,毫无组织、混乱一团的饥民,在投入身经百战、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李自成麾下之后,也很快就转化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从此李自成的军队成为农民军中的主力军,在对明军的战斗中节节胜利。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杀进洛阳,俘虏了崇祯皇帝的叔父、福王朱常洵,之后乘胜三打开封城,消灭几十万明军,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军事力量。此后,起义军进入湖北,攻克襄阳,然后北上攻下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顺”国;二月,起义军渡过黄河,兵分两路向北京进发,李自成亲率主力经大同、宣城而下;三月,攻下了北京门户居庸关。三月十九日清晨,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明王朝覆灭。
历史学家邓云特在其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中说:“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结果,就是社会的变乱,所谓社会变乱的主要形式,不外人口的流移死亡、农民的暴动和异族的侵入。”就明末蝗灾而言,其引发的社会变乱主要是前二者,其中“农民的暴动”则是最严重的后果。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变乱,最终以政权的更替而告终。
崇祯死,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并在其《登极诏》中给崇祯以“君非甚暗”的评价。崇祯不是昏君,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然而他逃不出这结局——明朝灭亡,亡在他的手上。从明末蝗灾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也许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崇祯的命运,那就是:无力回天。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