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观者开光

标签:
弥陀寺佛教北京雍和宫道教文化 |
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
撰文/叶倾城
江苏东台的弥陀寺去年举行了一场开光法会,我受本源住持之请,去那里观礼。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后因战乱被毁。从仅存一棵白果树,到恢复古刹之风,历时两年。为地藏王菩萨开光,也是寺庙正式开放的仪式。结果引来无数游客、信众,以至于连上供的蜡烛都没地方放置,只好插在寺外的空地上。
在帮助引导进香者的闲暇,我和他们攀谈,不少人对开光的认识简单之极,都认为是开过光的菩萨会灵验,所以赶来沾沾福气。
佛教虽然在公元前500多年就有了“佛陀自我开光”的典故,不过在中国,直到北宋施护译经之前,都没有正式的开光仪轨。“开光”这个术语反而源于道教,其意是请有道行的法师通过某种仪式,给物品接引灵性和仙气,帮助持物人,以便在求财谋事时能得心应手。
北京雍和宫香火旺盛,人们在烧香拜佛过后,总不忘寻访到大殿一旁的小开光室,给器物开光。雍和宫的法师正在进行开光的仪式。摄影/王凯
如果再深究下去,开光的风俗可能跟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有关,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对此有所记载:金陵(今南京)安乐寺请了张僧繇(南朝梁国人)在四壁上画了4条龙,但条条都没画眼睛,他说:“画了眼睛龙就飞了。”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很荒诞。他就给一条龙画了眼睛,一会儿,雷电穿过墙壁,这条龙乘云上天,其他没画眼睛的还在墙上。
如何令泥塑木雕或者物品富有生机与灵气?道教灵机一动,就创立了“开光”,或者称“开眼”的仪式。佛教在后世影响日重,也借用了道家这一做法。
讲到佛教开光,日本僧人编辑的《神林象器笺》有这样解释:“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也就是说新佛像、佛画落成后,想置于佛殿、佛室时,便要郑重举行“开眼”或曰“开眼供养”的仪式。
弥陀寺的开光仪式很是庄严。当手执幡幢、伞盖,身披袈裟的主法僧人鱼贯而入后,法师燃起檀香祈福,然后高举甘露水杯,表示沐浴佛恩。之后主法者举起法镜,将光明射向菩萨所住的殿内,又执墨砂笔向菩萨之眼的方向做点的动作,一声“开”字之后,披在菩萨身上的红布被揭去,礼成。在我参加过的开光典礼中,也有用雪白的毛巾做擦拭状的环节,这次却没有。主法者口中的偈语、颂词无法听清,应该是诉告寺院以及佛像落成的缘起,以及颂扬菩萨的功德。
由此看来,佛教的开光与道教似乎如出一辙,其实不是。
如何理解佛教的开光?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的住持如空大和尚一语中的:“开光不是给佛像开光,是佛为你开光。”“擦拭”的是你的心中尘埃;“点开”的也是你的智慧之眼;“反射”光明,启迪的是你的心智意念,让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目的,因此每参加一次开光仪式,都会令修行的人精进一层。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