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富春山居图》不完整的?
撰文/冬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让《富春山居图》不完整的,是一个对它的过度痴迷的人。这个人叫吴洪裕。
那是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昏暗的卧室里烛火忽明忽暗,气若游丝的吴洪裕再也没有说话的力气,他的眼睛死死盯着枕边的一个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
这幅画是吴洪裕的父亲、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矩以高价从董其昌手中购得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之矩临死前,将《富春山居图》传给了酷爱收藏的三儿子吴洪裕。自从得到《富春山居图》,吴洪裕就一直处于痴迷之态,甚至花巨资为它造了一个楼,唤作“云起楼”。楼中藏图的那间屋子当然就是“富春轩”了,并特意使其临水以防火灾。从此,吴洪裕整天流连于此。即使后来清兵入关,战火纷飞,吴洪裕携全家老小逃难,万贯家财、古董玩物皆可抛弃,但《富春山居图》和另一件《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始终不离左右。
忆及与《富春山居图》相守相伴的幸福时光,奄奄一息的吴洪裕似乎又恢复了生气,他要让这件心爱的宝贝永远陪伴自己。于是,他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个字:“烧!”这之前吴洪裕已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付之一炬,现在又要焚画殉葬。眼看着这件人间至宝就要被焚毁,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突然蹿出一个人来,趁着众人只顾围在已逝的吴老爷身边哭泣之时,他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此人名叫吴静庵,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但起首部分已经烧毁,幸存的长卷火痕斑斑,中间还烧出几个连珠洞,顷刻间断为一大一小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这幅画后,将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裁切下来放在画首,因带有黄公望称是为好友无用上人所作的题跋,此段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好一幅山水长卷神品从此一分为二,原本延绵不绝的富春山美景也因此支离破碎。

《富春山居图》离散示意图
乾隆十年(1745)夏天,乾隆皇帝偶然读到大臣沈德潜所送来的诗文稿,内中有一篇《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跋》,对这幅名画作了详细的描述,不由让这位喜好风雅的皇帝“心向往之”。恰巧这年冬天,《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反复鉴赏琢磨后,他认为此画笔墨苍古,溪壑天成,确系黄公望真迹。这位34
岁的帝王欣喜若狂,运足心力题上“神品”两个大字。此后一段时间,他不断在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在画上题跋54
次,长长短短印鉴累累,凡空隙处,几乎为之充塞,整个画面被破坏殆尽,后人笑为“毁容”。不过,乾隆在其上用心作诗的并不是真正的《富春山居图》,而是被后人称为“子明卷”的明末文人临摹卷。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乾隆十一年(1746)的冬天也来到了弘历面前,不过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这幅真品被乾隆认定是赝品,从而逃脱了毁容的厄运。
1938
年,《剩山图》被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吴湖帆收藏,1956年由他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自此成为“镇馆之宝”。五十多年来,《剩山图》只短暂公开展览过几天,但凡移动、出库都须馆长亲自审批。然而此时,它的另一半《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却已漂洋过海、渐行渐远。先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故宫博物院的众多文物一同南迁,后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
同一幅画就这样只能隔海相望。
——节选自《中华遗产》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