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烈要求北京大觉寺拔掉假千年古树

(2008-11-04 19:52:51)
标签:

中华遗产

杂谈

吸取历史教训

让历史告诉现在

    京城的秋是这样的冷寂和干燥,人在瑟瑟的秋风中,是很容易感觉难受的。这个时候,有考察队员提议:不如去大觉寺考察一番,倒可以暂避风沙。人本来是恹恹的,如同岸上缺氧的鱼,然而颇为振奋了一下的,是由于其中一个说:大觉寺原来叫做“清水院”的,寺内有一股清泉流入,由一个石砌的引水道牵引着游遍全寺,四时不竭。于是,一队人马考察完太监墓后便迫不及待地马上向大觉寺方向开去。
    从大工村的太监墓下来以后,车子七拐八拐,驶上一条两旁桃林夹峙的马路时,有人说快到了。此时路面颠簸得厉害,时而有不知拉着何物的大卡车呼啸而过,扫起的烟尘堵在路口。所以尽管有桃林,却与想象中的桃花源大异其趣,我已暗暗怀疑此行的意义。而当我的双脚踏上大觉寺古旧的青砖甬道时,一切忽然寂静下来:香烟是安静地缭绕着的,氤氲地弥漫在院内;一个女人随着佛乐有韵律地合十、跪倒、叩头、起身、合十、跪倒、叩头、起身……连络绎的游人脚步都是轻轻的,话语都是悄悄的,似乎怕大声的扰攘惊动了佛龛里沉睡了数百年的佛爷们的清梦。
    这里的佛爷和他们的佛堂是与我去过的其他寺院都不同的。在别处的寺院,多的是新漆的红墙绿柱,五彩缤纷的,佛爷们也金光闪闪全身披挂,看过去就像暴发户一样喜气洋洋。可在这里,即便是明代所建“大雄宝殿”和“大悲坛”,也一例是古朴的、未加修葺整饬的:大殿的窗子是乌黑的,沉淀着经年累月的沉迹;殿内的气氛是幽暗的,彷佛时间在这里一层一层重叠着厚重的历史;殿中所挂的经幡,已经看不出布的原色,宛如一片片薄而脆弱的木头,轻轻用手一触,彷佛可以听见一声细语:“你弄疼了我。”佛爷们的金装也早被光阴借穿了去,双肩上落满灰尘,将往日的豪华遮掩得不留丝毫痕迹,然而他们兀自不理,各持各的姿态,间或有些耳语,固然是凡夫俗子无法参悟的,想来也断不是关于未修金身的埋怨。佛是清明的,他们明白他们的神秘和威严决不在金装,而在于来自内心的敬畏和千年寂寞的沉积。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部阳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时称灵泉寺。因寺内有清泉流入龙潭,故又名清水院。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改称大觉寺。”
    从大觉寺的历史沿革史上,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它让人感慨文字的无情。近千年的时光,浓缩下来,竟然只有这短短几行,多少兴衰更替、人事变迁,都被时间的网眼永远漏在了轮回的海洋里。我们原本是看不到摸不着它的流逝的,可是就在大觉寺古旧的佛殿里,却分明有种窥破时光的震惊——仿佛看见时间的潮水静静流过,不停地冲刷,不停地前行,将古老的历史冲到岸边,再卷入水中,然后将它们沉到水底,渐渐被人忘记。京西连绵起伏的西山山脉林木茂盛,清泉湍湍。千年以来,这里寺院林立,香烟缭绕,被世人当作京城上风上水之地。如今,大部分寺庙已不复存在,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今天的大觉寺了。
    大觉寺坐西向东,是一个“叛逆”之作,它是辽代统治中原时给我们留下的一道印记,它是游牧民族和佛教文化融合的见证,它的寺墙中是一片圣地,不仅仅是对于佛教,更多的是对于古树,古庙还有依赖着它们生存的各种动物们,山并不高,很快我们就到了全寺的最高点,这里有一座白塔,北京的白塔有好几座,这一座应该是最不出名的了,但对于到过大觉寺的人们来说,它又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它曾经被两棵参天大树包围着,像两个卫士镇守着白塔,为什么是曾经呢?因为我们发现原来在北侧的斜树变成了另一棵“参天”的直树,上前一敲,居然有空谷之回响,原来,这是一棵假树,实在佩服文管部门,古树也能造假,也是,上面没套古树标牌。那一刻,我的心里十分复杂,一方面大觉寺对于我们有方方面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假古树使我们很是扫兴,一棵古树见证历史,有着强烈的历史厚重感,树也是生命,也同样有生老病死,既然无法保留了,就应该向游客说明不能保留的原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回头客,对于我们喜欢大觉寺的人,一棵假树,还不如一枝嫩芽,嫩芽百年后会成为古树,假树百年后依旧是假树。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觉寺的游客陆续散去了,希望下次来我们已经难寻假古树的踪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