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遗产5月刊内容介绍杂谈 |
精彩内容介绍:
倦勤斋:乾隆的最后一梦
乾隆,中国成功男人的典范,
倦勤斋,倾注乾隆心血而建的归田之所,
让我们借修复师们的回春妙手,走进盛清最奢华的私人空间。
珍妃井旁的非常院落
故宫博物院的东北角,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小房子。通景画、百鹿图、双戏台⋯⋯“珍妃井”旁边的小小院落即将对世人展现它不寻常的华丽面容。
撰文/贝济
漫天藤萝的前世今生
乾隆四十四年(1779),倦勤斋内通景画贴裱竣工。2002年,倦勤斋内装饰修复工作正式展开。清洗、试验、揭取、寻纸、补色、回贴⋯⋯本着原物恢复、原貌再现的原则,修复专家们开始了呵护藤萝花的征程。
撰文/范亚昆
梦寻江南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忘不了吴侬软语双面绣,也忘不了竹镶竹嵌竹雕刻,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他晚年的归田之所,又怎能少得了江南那温润如梦的色彩呢?
岔曲声声
乾隆为倦勤斋设计了一座有别于故宫其他戏台、独具韵味的江南小戏台。这里是他的顾曲怡心的所在。乾隆特别衷爱传听一种号称“得胜军歌”的“岔曲”小唱,精巧别致的小小亭台今日仍放佛在飘荡着悠悠乐韵。有此戏台,如临幻境,使得乾隆纵使年入耄耋,也能享尽岔曲佳音。
撰文/叶扬
奥运村与历史相遇
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原洼里、大屯地区,素来被人们视作风水宝地地,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就选址在这里。这片土地究竟凭什么赢得奥组委的亲睐?
撰文/祁建
古观象台:风雨涅五百年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北京古观象台不但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更堪称古代天文仪器的珍品陈列馆,吸引无数人登台仰观星象,俯察地理、人文。
老弄堂,记载着江南的历史与文化,透露出江南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惯。在今天,随着城市的改造,许多的老弄堂正在逐步消失,被人们收藏在记忆之中。
撰文、摄影/南湖
秦岭以西的陇东南是秦始皇的祖辈们打根基的地方。如今,秦人先祖的长眠之地,已被惊醒,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笔下呼之欲出。
撰文/杨惠福 王可
木邓赛鲁:古老而神秘的阿细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