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中国最后的桃花源——楠溪江

(2007-07-30 17:00:05)
         寻访中国最后的桃花源——楠溪江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在他的《乡村四月》一诗中,描绘了楠溪江乡村聚落中宁静温馨的田园风光。
     我们去楠溪江时,虽然不是烟雨迷蒙的四月,体会不到“子规声里雨如烟”的韵味,但六月的楠溪江却有着另一种情致,不仅是绿遍山原,而且这绿从山峦之间一直层层叠叠地蔓延到溪边水畔,将溪水浸染成明明暗暗的青碧色。沿着溪畔,被这绿色包围着的,是那些如同从蛮荒时期就与大地同时生成的古老村落。它们有的挂在崖壁上,有的卧在滩林边,有的铺在稻田间,虽然用的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石,但看起来并不颟顸粗笨,而是充分发挥了木石的本性、本色和本形,架构得轻盈灵活、秀逸自然。
 
寻访中国最后的桃花源——楠溪江
    
楠溪江以水美、村古而著称。根据各村宗谱记载,楠溪江古村落的始迁祖们,大都是为了逃避世乱才来到这片环境封闭的世外桃源的。山清水秀好读书,明媚秀丽的楠溪山水和远避尘世的古朴民风,蕴养了古村中亦耕亦读、诗礼传家的乡土文化。自唐至清,这里曾经出过七百多名进士,对于一个远离都市文明的深山冷岙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
 
寻访中国最后的桃花源——楠溪江
    
   我们可以从一幢建筑上,充分体会到楠溪江的文化性格和传统。苍坡有一座规模较大的仁济庙,最早建于1180年左右,它供奉的既不是帝王将相、圣贤大哲,也不是神仙佛祖、始祖宗师,而是因《世说新语》而传世的晋人周处。他在年轻时横行乡里,后来改邪归正,为乡里除害,最后战死沙场。楠溪江人将这个改恶从善的青年供奉在庙里,其中体现的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令人感喟!
     楠溪江的山水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浸润,村落正是因为有了理想的烛照,这才发出了动人的光彩,成为中国无数明山秀水间最为婉转的田园牧歌。但愿这支牧歌,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纷繁的侵袭下,能够回响得悠长些;那种半耕半读、平静恬淡的生活,能够持续得久远些。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撰文/朱振华(中华遗产杂志执行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