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清末人物,曾国藩自应稳进十大Top Ten。这是不争的公论。
这个人很了不起,据说生前曾著有十部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秘本,后来只刊世了两部。只这两部,也足以教育天下,垂范后世。直到e时代的今天,人们还在如饥似渴地研读《挺经》,并付诸实践。当年镇压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后,曾国藩基本已拿下半个中国,兵强马壮,许多部下都劝他索性挥兵夺了满清的天下。但他却没有动心,反而主动解散湘兵子弟,足见他的胸怀与修养。为此,有人甚至称他为圣人。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圣人”也不例外。《清稗类钞》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一次宴请宾客,席间侑酒做对。座中有人出了上句“如夫人”,另一姓李的才思敏捷,立即应对“同进士”。座中的气氛顿时沉重起来。大家发现,曾大人的脸色很不好看。
大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个姓李的,据说后来再也没有得到提拔。为什么连大清天下都无所谓的曾大人,听到“同进士”一词,竟如芒在背,脸色遽变呢?
“同进士”,又叫“同进士出身”,是中国古代科举方面的一个行业术语。
清代每三年一次的殿试结束后,都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殿试考生排名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榜。金榜上进士的排名分三个档次,专业地说叫“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二甲者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者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殿试成绩不很理想,只排名在第三甲中。也就是说是个“同进士出身”。按例,三甲进士不能留京做官,要放外任。当年曾国藩走路子托人,费了很大劲才进翰林院留在了北京。因此“同进士出身”始终是他心中的忌讳。
原来,大人的心事出在“金榜”上。
中国科举制度起于隋唐,盛于明清,存在了1300多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古代所有读书人的追求与梦想。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见许多新进士排着长队进出考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曾国藩这样心雄万夫的人物,也会斤斤计较金榜上的排名,可见这个圈套的厉害。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谕废除科举考试。从此金榜成为了往事。
(编辑: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