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阁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顶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文明的基石。正是它们,建构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绵延不绝的古代文明。它们也是我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唤起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承载的文明记忆正在逐渐褪色,已成为遗产保护中的“重灾区”——它们或者被人为拆毁,或者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而消亡;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者被异地搬迁重建,离开了自己脱胎的水土和环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被大大削弱;即使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具有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承传文化与精神的“基因链”。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皇家规划院成员叶齐茂在对欧洲10个工业最发达国家的100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指出,欧洲的乡村当前正经历由“工业化”向“生态化”的转型,欧洲人珍视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和保留地方集体记忆的建筑。
而在我们一些富裕起来的乡村,却开始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拆除老宅,代之以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在我们的城市,城市化进程荡涤了故居老宅之后,仿古建筑又开始形成气候,出现了“姑苏人家”、“清华坊”、“芙蓉古镇”等亭台飞檐的仿古典民居。
这两种仿造,前者是摧毁了祖先创造的历史,后者是向祖宗伸援手讨要他们创造的历史,无论哪一种,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化毕竟是一方土地特有的情操,民居又是对当地文化最好的外化表现。当我们的老宅被无情破坏、村庄城市完全都“现代化”时,当我们碾碎自己的历史物证之后,我们还能拿什么连通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杂志社 编辑: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