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的祭奠

(2006-08-27 21:51:47)

                   

                    撰文/朱振华

 

著名导演薛继军和金铁木花了5年的时间就做了一件事:用纪录片解读圆明园。

 

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都知道在北京的西郊有个圆明园,都知道那里曾经是清朝皇帝的园林,也都知道那个圆明园早已被入侵者烧得只剩下了几堵残垣断壁。但是,圆明园原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真正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我始终认为我们不了解圆明园。应该有一类纪录片去关注我们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过去,就是我们的胎记。”薛继军如是说。

 

在残垣断壁上让圆明园重新“长”出来,再让康熙、雍正和乾隆在里面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圆明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在某些技术层面上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先河。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把一处文化遗产搬上银幕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把镜头对准一处几乎什么也拍不着的废墟,并倾注如此之高的创作热情。

 

面对空空荡荡的圆明园,纪录片《圆明园》更像是在举行一场隆重的祭奠,祭奠的对象不是先人,而是历史和文化。

 

祭奠的意义不只是缅怀和慨叹。参与《圆明园》制作的广西电视台黄著诚台长说:“圆明园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头永远的伤痛。” 出席过《圆明园》看片会的人——无论是领导、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说,史诗般的《圆明园》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同时还让人在震撼之余重新细细地咀嚼伤痛,咀嚼自鸦片战争之后一个多世纪间民族的屈辱。

 

让美国人咀嚼伤痛的《华氏911》曾经以1.0335亿美元的票房总收入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神话。今天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像美国人关注911那样关注圆明园,毕竟,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痛了。薛继军、金铁木他们耗尽心力创作的《圆明园》肯定也不可能像《华氏911》那样赚那么多的钱,能否收回投资他们心里都没有底。

 

薛继军说,那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中国人在看完这个片子之后,真正记得我们民族的胎记是什么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杂志九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圆明园145年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