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国际社会终于和我泱泱大国接了一次轨

标签:
国际接轨联合国三聚氰胺文化 |
分类: 想到就说 |
“与国际接轨”这个词组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与中国媒体接轨的?
查了一下权威的《人民日报》,发现该报第一次使用这个词组是1994年10月15日第八版一篇署名“蒋力”的文章“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走向”,议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定位问题。文章说:“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博览会,‘中博’是迎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产物,它为艺术家和画廊提供艺术交易空间,将有效地促进艺术市场的形成。由于是初始阶段,既要力图与国际接轨,又不可能完全依照国际惯例”。
此后“与国际接轨”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媒体上的高频词,也是官场上的流行语。但是,回首这二十年来,基本上都是我们与外国的标准接轨,从不见人家与我们泱泱大国接轨。终于,如此被动的局面终于在2012年7月4日被打破了。
这一天,新华社从日内瓦发回电讯(记者 王昭 刘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4日提供的消息,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今后每公斤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塑料、粘合剂、厨房台面、餐具等。曾有牛奶生产者向原料牛奶中掺入了水以增加体积。由于牛奶被稀释,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使用牛奶进行下一步加工的公司,一般通过测量牛奶中含氮量来检测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能提高牛奶的含氮量水平,从而造成蛋白质水平虚高。向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从未获得过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批准。曾有食品生产企业非法将三聚氰胺添加到食品中,以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
这就是说,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终于承认了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在奶制品和其他食品中混有少许三聚氰胺是不可避免的。下一步,坐等联合国有关部门继续与我国企业接轨,迅速出台奶粉里面允许的“汞含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