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罗德""默克尔""古滕贝格""武尔夫"的动词用法

(2012-03-05 12:40:25)
标签:

德语

互联网

文化

分类: 奇文共赏

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语言的生态,每天都有新词出现,德语也是一样。某些人名可以被用来指代某些行为,"施罗德""默克尔""古滕贝格""武尔夫"等政治家名字在德语中都出现了动词用法。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发表了专栏作家Burkhard Spinnen(施皮南)的文章(译者文山),转载如下:

 

开篇见义,我们首先要明确一条基本原则: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不断有新词诞生,同时也不断有旧词消亡;另外一些词则更改了其含义,甚至于语法也会发生流变。我们今天很难读懂巴洛克时代的德语,同样的,三个世纪后的德国人也会认为今天的我们整天就在胡言乱语。

但是,我们又可以说,语言的变迁其实是非常非常缓慢的。一个人若要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重大流变,那他必须至少活50岁。当然了,语言每天都会有上千处更新,有些是刻意为之,有些则是不知不觉。但无论怎样,这些小变化都无法立刻进入大众日常用语中。

 

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互联网。从前,一种新的语用只有在极其幸运的情况下,才会被出版、被传播;而今天,新词立刻就能通过网络迅速扩散。理论上,当今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记者、成为出版人。不论是网络论坛,还是社交网站,互联网上到处都能迅速传播扩散新词。这在15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最近几年,好些政治人物的姓名都衍生出了动词用法,用来指代某种典型的行为。"施罗德"表示"采取强硬姿态","默克尔"指"拖延不决、举棋不定","古滕贝格"则毫无疑问专指"抄袭"。而最新的用法则是"武尔夫"--用来比喻在他人语音信箱中出言不逊的行为。

 

不论如何,当今数字时代总会有些尘埃会不时泛起。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广为人知的"新词"就好比浮云,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在当代语言中,翻陈谷子烂芝麻就和穿三年前的旧时装一样,不合时宜,二气外露。

 

语言虽然总是在吸收一些完全没意义的东西,但究其核心,语言终归还是严肃、周全的。那些荒诞不经的用法可以红极一时,但在大家哈哈笑过之后,能够留存在语言中的,也就真的只有那些有用的表达,那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沟通的表达。

 

十年前的新词simsen就是一例(德语中,短信叫做SMS,其动词形式simsen便应运而生。因其短促、精炼,字形上又很容易让人想到SMS,因此经久不衰。与该词比较贴切的中文表达可以是"我短你"--德国之声中文网译注)。这个词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真正满足了使用需求。我们每天发送数以百万计的短信,总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动词的。与之相比,那些平淡无奇的政治笑话就真的没必要每三句话就出现一次。

 

如今,我们打开电视机,总是能看见那几个所谓的笑星在刻意卖弄几个新词。但好在语言本身是有抵抗力的,能够阻止"武尔夫"之类的低劣搞笑充斥我们的语言。真是谢天谢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