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山寨”英文名
(2011-12-09 06:50:35)
标签:
海外华人姓名文化 |
分类: 中西文化 |
海外华人网站未名空间上前几天有个热帖,讨论海外华人的“英文姓名”问题,很有意思,转过来供各位参考。发帖人网名位btphy
(btphy),
其实,作为华人第二代,既然生活在英语世界,取用罗马字母拼写,按英语发音朗朗上口的名字是完全合理正当的。其他族裔也都这样做。但区别在于其他族裔取名字,通常只是将本族裔的名字适当的英语化再后按英语的拼写习惯创造出新的词汇来。所以法裔通常都有法国式的名字,德裔有德国式的名字,即使印度人的名字也有鲜明的印度特色,让人一看就能大概猜测出这个人的家族背景。久而久之这些新词汇由于被广泛使用而成为了“英语名字”的一部分。但这些名字通常只有相关族裔的人会使用,其他族裔绝对不会张冠李戴,唯独华裔是个例外。
中国人所谓的取个“英文名字”,不是将自己的本名英语化,而是切断一切族裔和文化的背景,直接去盗用已经被其他族裔广泛使用的common name,这就不能不让人觉得很别扭,有山寨版的感觉。即使主流社会也觉得不舒服,并不能完全接受,一个ABC,告诉别人说我叫David Chen,别人始终会觉得那一定只是个常用的nick name而已,其实你还有个真名没有告诉他!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已经定型的英文名字都有他背后的故事。很多是取材于圣经,如果你根本不信教,也没有基督教的家庭背景,却自称为david,paul, matthew,就让人感觉张冠李戴。如果你取名leonardo,人家会觉得你明明不是意大利人为什么取个意大利名字,如果你叫william人家会狐疑难道你有德国血统。总之凡是现成的英文名都特定的背景,适用于特定的族群,华裔无端端直接拿来戴在自己头上,当然永远给人一种是假个名字的感觉。
外国人到中国确实也常常取中文名字。但是正如我所说的,取用本地语言拼写的新名字和直接挪用本地语言里现成的名字是完全两回事。中文名虽然重名率很高,但任何名字都可以认为是一个独立创作的新词汇,是完全属于名字所有人自己的。洪博培的名字就取的不错,但如果洪博培取名为洪小明,洪小刚那就很滑稽,让人觉得不正规,正如David Chen一样。那些见到外国人就说”叫我david好了”的老中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外国人对你说“叫我小明好了”时的那种感受。
华裔在海外取英文名字固然理所应当,但最起码你要take it seriously,既然是你的名字,就要有创造性有独立性的取,没有法律规定起英文名只能盗用现成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中国的文化习惯发明属于华裔自己的常用名,让外人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华裔,也只有这样才会让主流社会相信这就是你的真名。可怜很多老中却连给自己取名字的勇气,甚至是这样的想法都没有,只会山寨现成货,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主流,而且为了避免尴尬还只能取用一些最常见最没有特色的名字,结果ABC们重名率特别的高。这难道不是突显了海外华人长期缺乏自信自尊,自卑到了极点的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