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家伦评点胡适的“知难,行亦不易”说

标签:
胡适罗家伦文化 |
分类: 奇文共赏 |
【在美国的笔友陈士翰先生发来自己的新作《罗家伦评胡适的“知难,行亦不易”说》,转帖在这里与各位共享】
五○年代的台北,真是汇集全国精英于一地的时代。我有幸于那段期间(一九五四~一九五八) 正在台北就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刘真不时会邀请校内外的学者、大师作专题演讲。每场演讲让整个大礼堂都爆满。记忆所及,校内的教授有梁实秋、苏雪林、潘重规、陈致平等都曾作公开演讲过;校外请来的有胡适、罗家伦、李方桂等人。
一九五五年,罗家伦应邀来校演讲,他当时年近六十,声音虽沙哑,精神却十足。他和傅斯年是两位早年的「五四」健将,他在三十岁出头就被蔡元培任命为改制后的首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两年任内建树良多,但不知为什麽,他那次演讲的题目却是和国父遗教有关的「知难行易」,
则是《孙文学说》 (图)。
罗家伦起先说明孙中山创「知难行易」的原因和内涵,其目的是在鼓励国人不要只说(知)而不做(行),以致增加国内建设(行)的困难。接下来,他介绍在三○年代初胡适曾提出「知难,行亦不易」之说:胡适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得很清楚或有先后的。很多的「知」都是由「行」的经验中而得到的;即是「行一点,知一点;知一点,更行一点;越行越知,越知越行」。
对于胡适的意见,罗家伦说出他的论调:「倘若行不易,其病仍是知不足;如经知难,必然行易。」他最后说:「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以求知识取得,然后才能大胆去做(行)。」他认为胡适所担心的仍是「知难」。由于以上论述,我相信罗家伦是比较倾向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法。
表面上看来,他的见解和胡适是不同调的,但没有正面反驳他的老师胡适的意见。当年听了,我是十分敬佩罗、胡二人都能表达各自见解.
让大家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至今仍记忆深刻。
那次演讲会后,过不了几年(一九六二年),胡适就病逝于南港. 万人瞻仰遗容时,罗家伦是哭得最伤心的人之一 (图二)。再过几年(一九六九年),罗家伦亦病逝于台北。两位哲人先后辞世,至今已四十多年.
【 1962.3 众人瞻仰胡先生遗容,前排左一, 罗家伦; 右一,
王云五; 右二, 宋英(雷震夫人)。(取材自罗久芳着: 罗家伦与张维祯)】
原载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October 28,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