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哈拉雷 (1)——非洲像个大氧吧

标签:
津巴布韦海关非洲氧吧文化 |
分类: 走进非洲 |
时隔10多年再回非洲,来到津巴布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非洲工作,曾经多次来到津巴布韦团首都哈拉雷,只有几天时间,加之触景生情,想起许多有关和无关的往事,所以这篇文章题目就叫"闪回哈拉雷"。
从曼谷乘埃塞俄比亚班机出发向西飞行8小时,就到了亚的斯亚贝吧。机场的公务舱"云9"(Cloud 9)休息室有无线上网,口令是12345,非常用户友好型。在这里我更新了博客,透露我乘坐埃航,有网友惊叫"楼主居然坐非洲航空公司,太危险了"。网友的留言让我想起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在非洲乘飞机,不怕",收进去年出版的«东方文化西方语»第一辑。
果然,无惊无险,由亚的斯亚贝巴顺利抵达哈拉雷。下了飞机,才到了关键时刻,因为我没有签证,只有一张电脑打印的落地签证准许复印件,津巴布韦边防认账吗?进关时,警官同志(顺便说,津巴布韦正式称呼中可以使用"同志",比如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同志,当地报纸尊称Excellency President Cde Robert Gabriel Mugabe, Cde就是Comrade)看了看那张纸,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落地签证准许的原件。警官同志熟练地摇着我的那张落地签复印件,又指指文件夹,对我说:"You look for the original of this"(你找出原件来)。我打开文件夹,哇,里面都是各国人士来津巴布韦的落地签许可原件,足有几百页。我正在翻看,忽见关外一位黑人青年拿着一张白纸冲警官摇晃,走过来才知道,他是来接我的地陪,手里那张纸正是原件,原来人家已经事先找出来了拿在手里守株待我。
走出机场,正是正午,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蓝天白云,似乎随便取个景就能上我国的挂历。呼吸了一口空气,又贪婪地吸了一口,好像置身于天然大氧巴,脑海中响起"花儿为什么"的旋律,但歌词却变成:"空气为什么这么鲜?鲜得使人不忍不吸..."。
从哈拉雷机场乘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Meikles酒店,办好入住手续之后,服务员殷勤地替我提着行李,一边习惯地问:Is
this your first stay in our
hotel?说实话,我不记得以前是否在这家酒店住过,但是如果这家酒店不是近10年新建的话,那么很可能来过。想到这里,就随口问服务员这家酒店是什么时候建的,服务员淡定地答道:Nineteen
Fifteen (1915)。
走出酒店在哈拉雷城区散步,宽阔的街道随处可见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如果不是满街的黑人同志,真好像置身于伦敦。同行的一位国内来的电力工程师说:哈拉雷街道两旁没有架空的电线电话线,所以看上去非常敞亮,这一点连北京还没有完全做到。
当然,哈拉雷晚上路灯不亮,那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