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留学生要过“四关”
(2009-09-25 06:56:12)
标签:
留学生过关文化 |
分类: 国门内外 |
北京电视台为国庆拍摄的《我爱你,中国》纪录片的第10集《彼岸》前天播出,介绍了80年代的留学生故事,其中也有我的几个镜头。记得在北京电视台接受采访时,面对摄影机与编导聊了差不多一个钟头,但是由于这一集中介绍到的留学生有10多位,最后在影片中也就剩下几个镜头的片段而已,今天的博文就做点补充。我觉得在国外工作学习这么多年,回顾并不如烟的往事,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回过头来看就是一个不断“过关”的过程。
先说“语言关”。我留学去的是法国,集中培训了几个月的法语就出国了。下了飞机见到法国人既听不懂,也张不开口,不知闹了多少误会。不要说艰涩的专业词汇,就是“你的”、“我的”这样简单的习惯表达式也搞不懂。记得刚到法国的时候,老师很热情,星期日招呼我们几个学生跟他出去转转。走到市中心老师指着一座老式建筑对我们说:C'est ma banque(“这是我的银行”)。我们几个留学生不由得都怔了一下,然后开始用中文议论:“他真阔,居然拥有一家银行!”不过,老师的银行家的形象很快就在我们眼里动摇了。这到不全因为我们看出他花钱小气(为了找一个不收费的停车场转了大半天),而是我们发现他几乎什么东西都说是“我的”、“我的”。路过一所中学,老师说“这曾经是我的中学”;经过火车站,他说“我明天要在这里乘我的火车去巴黎”,等等,不一而足。终于我们明白了法国人说的“我的这个”、“我的那个”,不过是一种习惯说法,并不一定表示所属关系,只要有点关系就可以。比如老师所说的“我的银行”,其实是他在那银行里有笔存款而已。
再说“生活关”,这个话题说起来真是铭心刻骨。我在出国前的集训中,老师告诉我们出国必代的物品中除了菜刀、电炉子、理发推子以外,还要要带信纸。原因是国外的纸张很厚,而中国的信纸很薄,用这样的纸就不会超重,少付点邮费。那时候我们在法国的助学金是1800法郎,按当时的汇率约合500多元人民币。虽然法国当时的最低工资已经是4000法郎,但是我们微薄的助学金相对当时国内的工资收入已经算是“高薪”了。所以只要能从生活中省下一笔钱,回到国内就能到出国人员服务部给家里买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三大件。记得第一次逛法国大型超级市场,手里拿了本袖珍法汉小词典,生怕买东西搞错了,因为听说有的留学生看见狗肉罐头便宜就买回去尝鲜,结果发现那是狗吃的肉罐头。我记得商场内出售的很多食品上面都插一个Promotion的小牌子,拿出小字典一查,Promotion是
“提升”、“助长”的意思。原来到处在涨价!看来人家发达国家管理水平就是高,商家必须提醒顾客有关商品涨价的信息。我因此尽量挑了些没有标Promotion的东西买走了。后来才明白过来,法国商店里要“提升”和“助长”的主要是商品的销售量,类似于国内商店里“大甩卖”的意思,是降价不是涨价。很快留学生们都发现最有效的省钱办法就是坚持吃鸡,因为鸡肉比蔬菜还要便宜。直到现在,80年代初期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们大都落下一个不爱吃鸡的毛病,因为当年吃鸡吃伤了。
过“语言关”也好,“生活关”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过“学习关”。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完全是靠“许三多”式的单纯和执拗,完全靠拼时间、拼体力,当地学生每天学习8个小时,我们学习16个小时,不超过你们也要打个平手。法国老师讲话像打机关枪,我平时听课记不下来笔记,全靠课下抄法国同学的笔记,复习吃透了以后再讲给班上听力有问题的其他中国同学。每次考试我的法国同学都很郁闷,我靠抄他的笔记复习,但是成绩比他还好。其实我也很郁闷,听我转手知识的其他中国留学生有时成绩比我还好。
“三关”过后,最后要说的第四关是君子们难过的“小人”关。当年我们留学生在国外一但过了语言关以后,对人家制度和管理上的 “漏洞”非常敏感,无不对外国人忠诚老实的君子风度或者说“傻子精神”表示钦佩,,异口同声的说“这要是在国内,那......”。入乡随俗,有洞不钻,这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感叹之余,有人即付诸行动。最常见的雕虫小技是利用外国人记不住中国人姓名,也看不出中国人的年龄相貌的弱点,一些同胞们常常互相借用医疗保险、汽车月票之类的证件,一票多用,屡试不爽【原文写成了“屡试屡爽”,感谢网友指正】。当然,这样的行为与当年中国留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经济窘境不无关系,这些年来类似的行为在今天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少见了,我倒是更希望新一代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以后能够敏锐地发现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漏洞”或者陋习。
北京电视台纪录片《我爱你,中国》第10集《彼岸》在线观赏:
http://news.openv.com/play/BTV1prog_20090923_710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