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王蒙英语学习人生 |
分类: 奇文共赏 |
昨天在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一文中提到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对当代中国作家外语水平的评论,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要分49年以前49年以后的中国作家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49年以前的那些作家,他们的外语都不错。张爱玲、林语堂、胡适,他们都能够用外语写作。有些作家两种外语都没问题,比方说鲁迅。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
如果较真的话,顾彬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第一,在1949年前现代中国作家里也有不会外语的,比如写《边城》的沈从文先生。第二,中国香港、台湾的作家中懂外语者众,如金庸、李敖先生。第三,在1949年后比较著名的中国大陆作家中,还是可以找到懂外语的。比如曾任文化部长、作协常务副主席的王蒙先生,不但会说流利的维吾尔语,而且也可以用英语演讲。王蒙常常鼓励其他作家学英语,他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这样写道:“至少在我们国家,有一种或多种拒绝学习语言的理论或说词。年轻的时候,我的一位极好学的朋友曾经对我讲述了他不学习外语的“理由”,他说学外语太费时间,而他太忙碌;他说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翻译愈来愈发达和及时,因此他不如坐待翻译的帮助,而把宝贵的时间用到别处去。”对于这样的观点,王蒙先生是这样看的:“然而,他应该明白通过翻译交流和学习与直接从原文交流和学习,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人类的一切知性悟性感性活动直至神经反射都与语言密不可分,思想的最最精微的部分,感情的最最深邃的部分,学理的最最精彩的部分与顿悟的最最奥秘的部分都与原文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不要说中文译西文或西文译中文了,让我们试着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白话文吧,让我们试着把唐诗宋词译成当代粤语吧,它能够传达出多少原文的神韵与精微?”“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
在这样的认识下,王蒙先生花了不少功夫刻苦学习英语。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有一章的题目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登机通道’”,介绍了自己学英语的心得,转发在这里供各位参考——如果说从辜鸿铭先生的经验中我们领略了学习外语的一种方法,从下面王蒙先生的自述中我们体会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哲学精神。
有一种理论也极有趣,就是说自己老了,没法学了。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至今还不足40岁的作家见我也能不无结巴地与说英语的同行用英语瞎白话一气,便叹息道:“老王你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应该学习英语!”我说:“太好了,快快学吧。”他回答:“我老了。”
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比他现今的岁数还大得多。是的,我在1945年至1948年上初中时学过英语,每周五节课,每节50分钟(解放后上课每节改为45分钟)。解放后再不学英语了,我早早中断上学参加了工作,倒是随着广播学过一点俄语。这样到了1980年我46岁第一次去美国时,我的英语只停留在26个字母与good-bye与thank you上。至今我还记得1980年8月底自旧金山转飞机去中西部衣阿华的情景。我在旧金山机场办了登机手续,拿到了登机牌,却不知道走哪个登机通道。送我上飞机的是我国驻旧金山总领馆的一位侨务领事,她不认识英语,与我同行的一位老诗人与他的妻子也不懂英语,机场上再也找不到懂中文的人了……当时可难死我们了。于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一点英语,至少是为了在机场能找到自己的登机通道。
我当时已经是46岁了,我觉得为时未晚,我给自己规定的硬指标是每天背30个单词。学习使我觉得自己年轻,学习使我觉得自己仍然在进步,在不断充实。学习使我感到了自己的潜力、生命力。学习使我的生活增加了新的意义,每一天每一小时都不会白过。学习使我摆脱了由于一人孤身海外而有的孤独感。学习使我摆脱了不少低级趣味和无聊纠纷,不是说我有多么崇高,而是我实在没有功夫搞那些没有出息的事儿。
还有人说自己笨,学也学不成。如果你确实下了功夫,没有学太好,谁也不应当责备你。问题在于,努力学习并且学有成绩的人常常被夸奖为聪明,而不肯学习不肯下功夫读书的人却正是自命的笨人。难道我们不知道“笨鸟先飞”的俗语吗?既然笨,为什么不多下点功夫,早下点功夫,先飞多飞一番?请问,到底是不学习而变得比别人笨,还是笨了才不学习呢?到底是学习使人聪明了,还是聪明使人爱学习了呢?这里至少有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区别吧!
学习使我增加了自信,不要惊慌,不要自卑,叽里哇啦的洋话也都是人学的,他会的,我都能学会,他不会的,例如对于中国社会的了解,对于中国现代当代历史变革的第一手体验,在中国政坛文坛乡村边疆求生活的经验……我也了解。学习使我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把握住人生的进取可能。你可以不准我写作,不准我吃肉,不准我出头露面,不准我参加许多重要的活动,然而你无法禁止我学习。即使你没收了我的书(极而言之,这种事并未发生过),我仍然能念念有词地默诵默背默想,默默地坚持学习。
原来在新疆学维吾尔语的经验大大有利于我的英语学习。
第一,我去掉了汉语所造成的思维定势,认为不同的发音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可以这样说,你认为这样说很合理,他却完全可以换另外的说法,同样也很有道理。你有你的表达方式你的表达强项,他也有他的表达方式表达强项,在学习一种新语言的时候你必须克服母语的先入为主所造成的对别种语言的异物拒斥心理。
第二,我增强了对于语言学习的自信。最初学维语时我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发音不正确语法不正确别人听不懂,后来我发现,恰恰是你的怯懦,你的欲言又止,你的吞吞吐吐,你的含糊其辞,你的十分理亏的样子成为你与旁人交流的障碍,而那些本地的老新疆人,不论什么民族,也不论他们的发音如何奇特,语法如何不通,他们的自信心十足的话语,毫无问题地被接受着被理解着。有了这个经验,我学到了一点英语就可以到处使用而毫不怯场了。还有,任何不同的语言之间,都有某些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是很怪的,其相互不同之多正如相互可交流性之多。例如英语与维语同样用一些词根相同的拉丁词。再如英语中的台风、洪水(更精确地说是“泛滥”)都与中文有关。
第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最精微的部分,你从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中,可以摸出一点其他民族的思维特点与长短来,这种学问是从旁处得不到的。
语言是知识、工具、桥梁,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对的,然而语言与学习语言带给你的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沟通的便利和一些有关我们的世界我们以外的异民族异国土的奇妙知识、间接见闻,它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更加开阔的心胸,更加开放的头脑,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比较鉴别的可能与比较鉴别的思考习惯,这里还包括了养成一种对于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的了解与爱惜,一种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恕道的深刻理解,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与此同时,就会克服和改变那种小农经济的鼠目寸光,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与“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媚外心理,抱残守缺的保守心理或者夜郎自大的荒唐与封闭,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性与非此即彼的简单化。
学习语言是一种享受,享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享受人类文化的全部瑰丽与相互作用,享受学而时习之的不尽乐趣,享受多种多样而不是单一的,相互区别甚大而不是大同小异的不只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