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语外语语言水平 |
分类: 奇文共赏 |
周日的blog提到我最近比较忙,一位“艾生活”网友留言说“其实不必每天更新啊”。虽然网友体谅,但我还是希望每天点击“东方文化西方语”的朋友点了不白点,如Alice网友所说“每次来这里都有收获”。其实我要是想偷懒,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转载网友们的文章。今年早些时候我的朋友独木老桥出山,我就在这里做了转载。后来老桥的文章获得新浪首页推介,老桥兄兰花指一翘便倾倒无数。有时我还没顾得上去看,就有网友到这里报告消息:“老桥更新啦!”,听起来像“小乔出嫁了”那么轰动。老桥码字的技巧确实是超一流的,尤其是他羽扇纶巾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很讨网友喜欢。说到语言,今天就再推介一位从事海外中文教育和研究的学者型网友一篇“母语性(nativeness)≠ 语言水平”的随笔,功底不俗,有故事为证:
提起语言水平,常常是简单处见功底。记得多年前我在英国的时候,曾经一个人跑到湖区(Windermere)去玩儿。来到风景宜人的湖边,当时很想留影纪念,环顾四周,游人稀少,在一艘舰艇旁边站着一个水兵摸样的家伙,我壮着胆子走过去,一边用相机示意一边问到:能帮个忙吗?(Can you do me a favour?)水兵很爽快:没问题(No problem)! 于是他帮我照了相。可是递给我相机的时候,他突然带着挑衅的口气说了这样一句话:“I did it for a kiss(我是为了一个吻才帮忙的)!”英国人很爱开玩笑,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如何应对是很尴尬的。我当时心里有点慌,可是灵机一动,几乎用最灿烂的笑容掩盖着内心的恐慌,大声地回应到:“你真是太慷慨了,何不把这个吻留给你太太呢?(It is really generous of you! Why not save it for your wife?)” 他也笑了,又争辩一句:“可是我没有太太!(but I don’t have a wife)”, “那就留给你妈!(in that case, save it for your mum then!)” 我嘴里喊着,快速地抢过相机,赶紧逃之夭夭!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有点佩服自己呢,回答得着实不错,即不伤人,也不尴尬,还有点机智呢。
我很认同作者的结论:
无论外国人使用汉语,还是我们使用英语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跟母语性是两回事),这种语言水平是指语言表达的能力,不在于使用多么高深的词汇,而在于能够用第二语言或外语应付各种场合,解决各种问题。
我想只补充一点,学习外语的目的和所应付的场合不同,那么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我听过好几位国外汉学家讲汉语,比如瑞典的顾彬、英国的史景迁,其日常对话的口语水平远不及我在听老外用中文和我“套瓷”那篇随笔中描述的外国小混混的口语溜,但是这些汉学家却可以读汉字古代经典,谈《论语》心得,品《三国》故事。说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我和这样一位美国汉学家引经据典讨论英文词Governance的中文译法,过后用我自以为已经纯熟的英文恭维他的汉字古文水平超过普通中国人的水平,我用的表达式却是above average,说出口后才觉得用词不当,记得当时汉学家听了以后是一脸的尴尬,不知道我是在夸他还是挤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