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差不多”先生与“大概其”中文

(2006-02-03 07:25:05)
分类: 中西文化

大前天凤凰卫视的著名时事分析家阮次山老先生在解读陈水扁的春节谈话的时候,重复使用了一句成语表达他自己的感受:“不寒而s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阮先生的这句“成语”与陈水扁的“废除国家统一纲领”一样令人错愕。就像从小到大我一直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样,我一直认为“不寒而栗”应该念成“不寒而lì”。赶紧查查字典,不寒而栗就是“不寒而lì”,想必阮先生把写法相近的“粟”与“栗”搞混了。话说回来,阮先生就算是念错了一个字,也不妨碍我们中国人理解他的意思。这就是中文的妙处。

 

由阮先生说开去,问诸位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这个人,网上网下人人都知道,但却绝不是芙蓉姐姐。按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说法,此人“姓差,名不多”,也就是“差不多先生”。在胡先生的笔下,“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开,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誉之为“圆通大师”。然而胡适先生始终没有点出这位先生之所以信奉“差不多”哲学的文化背景,以至于读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这位“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的“差不多先生”为什么会“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分明”,“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清楚”,“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而且“脑袋也不小,但记性却不很好”呢?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位中国人,准确地说因为这是一位说中文的人,而中文就是“差不多”现象的始作俑者。

 

如果哪位有心人用录音机把我们中国人之间平时的聊天闲侃录下一小段,然后逐字逐句地原文照抄在纸上,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说出的话往往是这个这个吭吭吃吃,前言不搭后语,语法不对,修辞混淆,偶尔还他X会说出几个白字粗话,但似乎这一切都不影响我们互相之间理解对方的意思。前几年《咬文嚼字》杂志的一位作者曾经作了一个读音实验,他选了20个汉语常用词语(角色/龋齿/镌刻/咀嚼/绚烂/绦虫/干涸/鞭笞/联袂/炽热/癫痫/蹒跚/濒临/粳米/骈体文/荨麻疹/呱呱坠地/未雨绸缪/自怨自艾/莘莘学子),请30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认读,虽然所有的人看见这些词语都说得出大致意思,但读出的字音却五花八门。20个词语30个人共读出600个声次,其中读对124声次,读错476次,差错率近80%,每一个词语10个人便有8个人读错,读错的原因大多是“秀才有字读半边”。我想,如果把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让这20位参与者听写这些词,他们一定也可以大致听懂是什么意思,但是要是让他们用笔把这些词写出来的话,那么书写的正确率也不见得会超过认读的正确率。

 

前两天国内一个地方卫星电视播出的一个综艺游戏节目,在街头请路人书写成语:“分道扬镳”的“镳”字,写对了有数千元的大奖。一位年轻美眉虽然在电视镜头前不免有些小鹿乱撞,但是依然自信心满满地说会写,却只在白纸上写了一个“钅”旁,然后就剩下涂涂抹抹了,无论如何写不出来。我分析,这位美眉写不出“镳”的重要原因是她会“镳”这个字的正确发音biao,假设她从小就把“镳”字念白成“鹿”字,那么一定会把这个字正确地写出来。上面提到的语音认读试验中提到“荨麻疹”那个词中的“荨”,在当时的标准读音还是qian。但是因为老百姓大多数读半边念“寻”麻疹,已经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所以后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规范”的立场,干脆公布“荨麻疹”就读“寻”麻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只要大多数人固执己见,那么“臀部”早晚要成为“殿部”,国家语委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其实,不仅平头百姓说话频频出错,电视上出头露面的名人也不例外。北京市原副市长张百发就承认自己经常读错字,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早年在埃及事件中,在电台录制愤怒声讨帝国主义的讲话,曾把“叫嚣”念成“叫‘器’”。著名评书家单田芳在说评书《安史之乱》时,说到安禄山奉旨进京,处处碰壁,忿忿不平道:他们以前可没少“皆”(揩)我的油,今日为何装起大辫蒜?句中把“揩”字念成了“皆”的音。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在退休后接受英达的采访,回忆当年第一次见女友家见未来的岳父母的时候,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是坐如针“毯”,当下令在场的夫人、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钟瑞坐如针毡,忙不迭地纠正。

 

名人出错也不都局限于“长字念半截短字念一边”的流行病。宋世雄的接班人、也是著名的体育解说员韩乔生虽然坚决否认曾经说过“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这样的评论,但是承认确实说过“巴乔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带球冲入禁区……”,说者无心,听者有趣,令人莞尔不已。“前有追兵,后有堵截”这句话让我想起伊拉克战争时,军事专家张召忠每天晚上都在央视现场热评当日战事。记得美军进入巴格达那一天,张先生对伊拉克军队的消失感到大惑不解:“活不见尸,死不见人,这伊拉克军人都哪里去了?”虽然错的离谱,但却一点也不妨碍我们理解评论者的原意。

 

台湾综艺天王吴宗宪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有一个“脑内大革命”的单元,请嘉宾根据提示猜成语搞笑。一次,在蓝色的背景下,屏幕上出现一把刀、一支枪,动来动去。你能猜出这是什么成语呢?答案是:刀枪不入。刀枪好理解,那“不入”从哪里来的呢?别忘了蓝色的背景,因为蓝色的英文是bleu,听上去与地方中国人说“不入”二字的发音相仿,所以bleu就是“不入”。不要笑,“刀枪bleu”不过借用了中文古已有之的“通假”手段,只不过与时俱进通到英语上去罢了。

 

所谓“通假”,就是本有其字,但写字时想不起来或者嫌麻烦临时借用同音字代替,时间一久被公认这组字可以互相通用。其中,应该是用的正确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借字”,也叫同音通假字。如用“跳蚤”的“蚤”代替“早晨”的“早”(《史记.项羽本纪》“明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用“归还”的“归”代替“馈送”的“馈”(《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用“燕子”的“燕”代替“宴会”的“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用“允许”的“许”代替“处所”的“所”(《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其中的第三句‘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字,就是“影”字的通假, 所以发音应该是ying而不是jing

 

除了通假,古人还经常写错字,所以有所谓“三写易字”的说法。晋人葛洪在《抱朴子·遐览》引用当时的民谚说:“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是说,书写传抄数次之后,“鱼”字就误为“鲁”字,“虚”字就会错成“虎”字。好像在印证葛洪的说法,唐人马总在《意林》卷四引用《抱朴子·遐览》时就写成了:"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葛洪原文中的“虚”字变成了“帝”字。这样,此后因称书籍传写谬误就有了“鲁鱼帝虎”的成语。连猜灯谜的游戏也因此多了一个所谓“鲁鱼格”(又称亥豕格、乌焉格、亥豕格)。此格要求谜底必须两字或两字以上,按格法将谜底每字别读作形状相似的字来扣合谜面。格谜底字数在两个字以上,猜的时候必须用各字的形近字代替以扣合谜面。例如,“为知音弹一曲欢歌”(亥豕格.打文字名一),用“悦朋友”猜出谜底“说明文”。

 

这样看来,中国人的“差不多”的历史悠久,语言上的“通假”、“鲁鱼帝虎”就是明证。传说以前有一人眼神不好,路上别人问他前面那间门脸的招牌是什么,他盯着那块“天义斋”(“义”是繁体“”)的匾,使出“鲁鱼帝虎”神功,说道:“大盖齐”。后人在此基础上,再运用“通假”手段将“大盖齐”转化为“大概其”,也可作“大概齐”,都表示“差不多”的意思。

 

请读者不要误会,我以“大概其中文”来诠释“差不多先生”,只是文化溯源,并没有丝毫贬低国人的意思。其实,相对其它国家,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和中文自有我们的优势。别的不说,假如说英语、法语的人平时说话写字也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出这么多错,那么互相之间交流根本是不可能的。再举一例,911以后,各国电视台都在画面下部打出移动的字幕,随时插播突发新闻事件,这大家都知道。可是各位不一定有我的特殊体验,因为我看的电视机有一点小毛病,不论是CNN的英文字幕,还是CCTV-4的汉字字幕,都只能显示一行字的上半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无论如何不能读懂CNN的英文字幕在说什么,但是却总能大概齐猜到中文消息的内容。

 

这,差不多便是咱们中文的最妙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