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留学非洲人非洲国家黑人中国人 |
分类: 走进非洲 |
许多人凭直觉认为非洲从氏族部落酋长制过渡到现代独立国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因此非洲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凭我的所见所闻,我感觉黑人至少不比中国人更封闭。
非洲人也和中国人一样,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各国都有他们的移民。这些来自非洲的黑人中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大学教授,还有政治活动家。不论身份如何,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比较彻底地融入了移居国的社会,成为他们所属的阶层的一分子。尤其是黑人知识分子,穿西装,系领带,吃西餐,从思维方式到行为举止都与白人同事无异。当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有黑人居民集中的区域。但这些黑人小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们不得不在整体环境较差、房租便宜的区域居住。这与唐人街中国小社会的形成有本质不同。我们中国人现在走遍了天下。不要说欧美发达国家,就是我到过的非洲各国包括斯威士兰这样的多数中国人叫不出名的袖珍国家都有中国侨民。比起非洲人来,我们中国人就比较显得格外保守封闭,不管到了哪国都倾向于从事较为熟悉的职业,如办洗衣店、开中餐馆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只喜欢与其他中国移民交往。不少华人长期居住在国外,却依然看中文报纸、电视,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味。所以我说非洲人比我们中国人更开放,落地生根,易于接受异族文化。当然,家乡观念淡泊也不尽是好事,非洲人在欧美即使赚了钱成了大老板,也很少想着回祖先的土地上去投资,与中国人大不相同。更糟糕的是,一些在非洲本土的有钱人也往往把钱转移到国外,造成经济失血,这也算非洲不发达的一个原因。常有非洲人问为什么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我告诉他们说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有许多外资,而这“外资”中相当一部分是那些海外华人的回国投资。
尽管非洲还比较落后,还是有很多外国人在非洲国家长期居住,这里面有欧洲人、阿拉伯和亚洲人,他们大都从事商业、贸易、管理、工程技术一类的工作。英、法、葡等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依然很大,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英国广播公司以易于接收的调频制式在许多非洲国家全天播送新闻和音乐。到非洲你会发现,无论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很多人手里都捧着半导体收音机在听,消息很灵通。很多非洲人对巴黎、伦敦和里斯本如数家珍,却对其他非洲国家不甚了了。我从西非的科特迪瓦到西南非洲的博茨瓦纳出差,这边的人不知我要到那个大洲去旅行,那边的人以为我从拉美来。除了原殖民地宗祖国的传统影响以外,在东非一些国家,商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印度人手中,而在西非一些国家,来自黎巴嫩的阿拉伯人占据了经济上的主导。在非洲的中国人现在也渐渐多起来,开餐馆、办工厂、搞进出口贸易,多属于“老板”阶层,雇非洲人干活。对比在欧美的华侨,受限于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斥甚至歧视,多少年奋斗还是小本经营或给别人打工,更说明了非洲人的开放和宽容。
刚到非洲的中国人无不对当地人的热情礼貌印象深刻。熟人之间见面或告别都有一套术语,男女之间还要吻颊数次。乘电梯时,互相之间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先生、太太、小姐”一一问好,绝不含糊。在南部非洲国家流行一种握手礼:在伸出右手的同时,用左手轻握右手手腕表示谦恭,与客人握手一次,再用右手攥住对方拇指片刻,然后再握手一次。当然,非洲人讲礼貌,并不拘于古板的客套和形式。中国人说一回生、二回熟,非洲人则是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称兄道弟。他们心目中确是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概念,不知是否与非洲是人类起源地有关。在非洲,如遇到官僚机构办事拖拉,着急上火都没有用,最好的办法是称对方“我的兄弟”(如果是女士,称“我的姐妹”也未尝不可),适当的时机送一点礼物就可以了。非洲人有这么一个黑色幽默:一些非洲国家内乱不已,有人拿出圣经来劝说交战的双方说对敌人要仁慈忍让,不要互相残杀。有非洲人回答说:“可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