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走进非洲 |
实话实说,我发现很多非洲人的确是自在逍遥,干什么事都不着急,能不干的事就不干,能少干的事就少干。许多非洲人习惯性地抱怨“太累”,得功夫就睡上一觉。我们所在的科特迪瓦,中午时分城里所有商店一律关门,老板、店员、顾客都去睡午觉,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开门。我曾听见有些在非洲开工厂的台湾老板抱怨说,他的非洲工人钱拿少了不行,他们会生气不干活;可是你给多了也有问题。一旦第二天的钱有了着落,他索性不来上班了,等钱花完再说。这不是懒是什么呢?
不过,这里说的“懒”主要是指一些非洲男子,非洲女子应该说是相当勤快的,在家里顶多一半天。女孩子往往不到成年就帮母亲带弟妹,干旱缺水的地方还要到远处背饮用水。结婚后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伺候丈夫,做小买卖或到人家洗衣做饭。说到洗衣,我发现非洲人不论男女,都喜欢干净整洁,只要有条件衣服天天换。天天换,就要天天洗。有钱人可以请人洗或送到街头巷尾的洗衣店去洗,更多的妇女带着全家的衣服到河边去洗。科特迪瓦阿比让市郊外一条河边每天有数百女人洗衣服,洗完就在附近草地上晾晒,数千件各种颜色的衣服遍地都是,蔚为壮观,已然成为旅游一景。file:///U:/Documents%20and%20Settings/YZ4/My%20Documents/Zhai/web/wash.jpg
仔细分析起来,非洲(男)人的所谓“懒”实际上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前面说看不出肤色与气候的直接关系,但我却发现非洲人的生活方式与气候密切相关。除了南部非洲的少数国家以外,非洲大陆大部分地方没有真正的冬季,冻不死人,当然也热不死人。在这种气候下,房子可以简陋,衣着可以单薄,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自然也可以轻许多。所以非洲人一般口袋里搁不住钱,有多少钱就先花掉多少,甚至不惜借债消费。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北方,为了御寒冬天要室内供暖,睡觉盖棉被,外出套羽绒衣、穿皮靴、带手套,不知增加了多少家庭开支。是严酷的生活环境迫使这些地方的人们逐渐养成贮粮存钱、未雨绸缪的习性。
在非洲,没有严寒对生命的威胁,有没有饥饿的威胁呢?不错,过去几年非洲一些国家的确出现了饥荒。但这些饥荒大部分是由于战乱和人为的失误引起。非洲农业发展条件虽不如欧洲得天独厚,但因地广人稀,潜力依然很大。由于荒地多,农业往往不需要精耕细作,几年后土壤贫瘠了,可以再换一块地接着种。另外,由于适宜的自然条件,一些处于热带的国家芒果、菠萝、香蕉、椰子等等果实遍地生长。到了成熟季节,烂掉的果子肯定比人吃掉的数量大许多。有些失业的青年在街头一觉睡到日西下,吃几个果子后还可以接着睡,既冻不死也饿不倒(营养不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我有一次与几位非洲人在一家越南华侨开的餐馆吃饭,餐馆生意不错,几个跑堂的黑人小伙子忙得不亦乐乎。我的黑人朋友边吃边感慨地说,这餐馆的老板刚来到这里时是个几乎身无分文的难民,不过几年功夫,现在已经成了颇有钱的老板,还雇佣了非洲人替他工作。我们许多非洲人当年是穷人,现在还是穷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借这个机会给他们讲中文里这“危机”二字,即危难中孕育着机遇。没有了来自大自然对生活的威胁,也就少了一些在与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取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中国成语“守株待兔”故事里说的那个农民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便放下农活不干,坐在树下等着来送死的兔子,兔子不来,农民自然遭到耻笑。但是话说回来,假如真有兔子不断地自投罗网或者树上不断有果子落下来,那位中国农民肯定会以此为生,再也不会回去花力气种地。看来“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类似的“懒散”现象,越接近赤道热的地方越明显。不仅是在非洲有,在四季如夏的某些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也可以观察到。相反,在气候公认最寒冷的加拿大,世世代代来自欧洲、亚洲包括非洲的移民却创建了地球上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发达国家之一。冷与热,勤与懒,贫与富,这里面有很深刻的辩证法和复杂的相关因素,我的这篇小文只能点到为止,有些实质问题还有待社会、历史、和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