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长期在非洲工作生活,对日益发展的中非关系深有体会。别的不说,现在中国产品小到铅笔橡皮、大到电器汽车在非洲许多国家已是随处可见。不久前我在坦桑尼亚期间所见所闻更是难以忘怀。
为了解桑给巴尔岛供水工程的进展情况,我来到了该岛供水局与有关官员见面。会议结束后,一位项目官员送我出供水局大院,路过修配车间时他顺便指着里面几台车床对我说:
“瞧,这是你们中国援助的。” 出于好奇心也出于礼貌, 我便提出去看一看。在一间百十来平米的旧房间里,
一顺儿排着四台两米来宽一人来高的不同式样的机床。由于正是工人休息时间,我便靠近仔仔细细地端详起来,并把机器上的铭牌资料都记了下来。第一台机器是一台普通机床,铭牌标明是Q119型,编号3464,由上海第二机床厂制造,
1965年7月出厂。第二台机器也是一台普通车床,铭牌标明是C620-1型,编号650421,由沈阳第一机床厂制造,1965年3月出厂。第三台机器是一台650毫米牛头刨,型号665,编号656006,北京第二机床厂制造,出厂日期为1965年1月。最后一台机器是25毫米立式钻床,型号为Z525B,编号387,北京第三机床厂制造,
出厂日期也是1965年1月。
各台机器上还用中文标有一些简单的操作说明。除此之外,机器周围还零散地摆着各式中国产的"劳动牌"工卡搬手等。
在这距祖国遥远的非洲大陆,竟发现这么多如今在中国也不多见的“古董”,我不禁急切地向一旁的人问:“这些机器是否还能使用?”“当然,我们局的维修工作主要就靠这几台机器了。”
陪同我的那位官员回答说。另外一位老工人又一一回答了我的其他疑问。原来,
这些机器是在六十年代中由中国捐赠的。起初有一些中国技术人员在这里帮助工作,向坦桑工人传授操作技术。后来虽然中方人员逐渐回国了,但这些机器结实耐用,所需不多的配件及耗材都可就地解决,
所以使用三十余年依然不减当年。我又半开玩笑地问:“这机器上的操作说明都是中文,你们能认识吗?”
工人们也笑着指着机器上的操作图示说:“这上面画的操作图十分清楚,其实操作起来也很简单,认不认识中文关系不大。”
显然,这几台看上去不起眼儿又有几分笨重的物件是黑人兄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做为一个在非洲搞援助性工作的人员,经手的资金、设备已不知有多少了,但我认为这四台中国机床是对外合作的一个范例。援助不在金额多少,更要重实效和持久性。顺便在这里以坦桑尼亚朋友的名义,
向上海沈阳和北京机床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致以真诚的敬意。盼望他们有机会再来非洲,再显身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