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喝「金門高粱酒」(图)

(2006-07-04 13:53:33)

只喝「金門高粱酒」

斯 雄
只喝「金門高粱酒」(图)
                      金門當年舊戰場(大公報資料圖片)
 
散落在中國漫長海岸線上的大小島嶼中,金門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六月八日,福建泉州增開赴金門的客運直航,是繼五年前廈門──金門、馬尾──馬祖之後的第三條航線。這讓我想起今年四月出差福建,自泉州、莆田到漳州、廈門,所到之處,總要說到金門。
 
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退居台灣,卻保有金門。從海峽兩岸對峙開始,金門也由過去一直默默無聞的島嶼,一躍為世人的矚目。
 
兩岸都有「金門縣」
 
我們通常所說的金門,是指金門縣,面積一百四十八點九平方公里,人口約六萬,由近六十個島嶼組成。比較知名的是大金門島、小金門島以及大擔島、二擔島、三擔島、四擔島、五擔島等。從地圖上看,地處廈門灣內的金門,距大陸可謂「咫尺」,離台灣簡直遠在「天涯」。金門島西距廈門不到十公里,東距台灣島卻有二百七十七公里;而泉州距金門最近處僅五點六海里,為大陸離金門最近處。在台灣的行政區劃中,設有「福建省金門縣」,為台灣實際控制。在大陸的行政區劃中,也有金門縣,同屬福建省,為泉州市所轄。正因此,大陸每每公布一些全國性的統計數據,不得不在後面帶個尾巴「(不包括金門縣)」。
 
炮擊也是一種對話的渠道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晚,解放軍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中的三個加強團近萬人發起了攻打金門島的戰役,並於二十五日二時三十分奪取了金門古寧頭陣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解放台灣」的初次嘗試,本欲敲山震虎。因後續兵力不濟,加上國民黨軍隊快速增援,至二十六日下午七時,登陸的人民解放軍大部分犧牲,小部分被俘,損失約九千人。
 
此後,再無實質性的軍事攻佔行動。一九五八年秋冬開始改為隔岸炮擊,期間「打打停停,半打半停,要打就打,要停就停」,一直延續到一九七九年元旦,整整打了二十年,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雖然炮擊也曾給雙方造成一些傷亡,但最初負責指揮金門炮戰的解放軍將領葉飛回憶說:「在平時,我們的大炮不打蔣軍陣地和居民點,只打到海灘上,逢年過節都停炮三天,以後炮彈裡又只裝宣傳品。金門方面也照此辦理,打炮就逐漸演變為象徵性的軍事行動,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雙方的炮擊與其說是一種對抗,其實更是一種紐帶,一種對話的渠道。」
 
再往後,兩岸直航順利開通,實現破冰之旅,也始自金門:二○○一年一月二日,金門「縣長」陳水在一行一百八十多人乘金門客輪從金門直航廈門;二月六日,福建金門籍同胞九十多人從廈門直航抵達金門料羅港。在金門「縣」政府的推動下,金廈定期航班於二○○二年四月十六日上午九時三十分正式啟動。直航五年來,泉州、廈門等地組織老金胞到金門省親,金門「縣政府」代表團到泉州、廈門等地訪問交流,成為常態。五十多年來,這一系列為世界所關注的事件,打出了金門的知名度。
 
經濟往來日益頻密
 
在兩岸緊張對峙的年代,金門成了戒備森嚴的軍事孤島。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台灣當局解除金門「戒嚴狀態」,允許台灣本島居民自由出入,但仍須出示特殊證件,如「台胞證」、「金馬通行證」。對大陸人去金門則限制很嚴,除考察、從事旅遊業等以外,一般不允出入。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福建前線」的概念已淡化,金門與福建的民間交往,逐漸頻繁起來。臨近金門的福建四個地市,從市到縣,幾乎都建有金門同胞聯誼會,而且是當地最活躍、最有聲氣的社團。
 
在福建,喝酒其實還是很盛行的。泉州市委領導在招待我們的時候,特別提出,在泉州喝白酒,不喝茅台五糧液,只喝「金門高粱酒」。這種五十八度的高度白酒,相當衝頭,沒有酒興和酒量的人,一般不敢沾邊。據說,金門「縣長」當選後,都馬上過來泉州「報到」,並聲稱「我們金門也屬你們泉州管啊」。想必這也是一種「公關」手段,金門對岸大喝金門高粱酒,應與此有關。廈門專門安排有金門游旅遊項目。那天去時,適逢風雨大作,一小時後臨近金門(其實應該是小金門島),遊船停在軍事分界線附近,供遊人觀賞拍照。可歎能見度太低,島上巨幅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怎麼也看不真切;島上最高處飄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只能看到一個小點兒;大擔、二擔、三擔、四擔諸島,始終模模糊糊……據說,與小金門島對岸的大陸上,也相應樹有巨幅標語「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遊船上的小商店,居然推銷有「金門高粱酒」,分不同檔次好幾個品種。陪同的人介紹,「金門高粱酒」以及金門的一些副食品,在廈門的超市裡很容易買到——不知道這些是不是合法生意,但經濟上的往來越來越頻密,應是事實。
 
期待水到渠成時
 
金門至今為台灣所佔,其實別有意味。按說中共要軍事攻佔金門,早已不成問題。這就好比新中國成立後之對待香港和澳門,為便於打通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長期利用,為我所用,暫不收回;至水到渠成之時,再找合適機會和理由體面而順利地解決。對外國尚且如此,對同胞自無不可。讓台灣保有金門,至少大陸和台灣可以有一個相互窺視的窗口和便捷聯繫的跳板。金門和福建沿海之間,雖然代表的是閩台緣,事實上已更多成為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的敲門磚。
 
文化上看,兩岸同根同緣,金門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風俗習慣包括民間信仰都完全一致,不存在融合的問題;經濟上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包括金門在內的整個台灣,與大陸經濟上的依存關係日益緊密,經濟融合為大勢所趨,已成一種自覺自願;至於政治上的問題,更多只能是「肉食者謀」了。只要用好這塊敲門磚,能達至完全的融合,相信其他自然會水到渠成。二○○六年五月三十日晚
                                    (大公報副刊《大公園》2006年7月3日)
只喝「金門高粱酒」(图)
           金门岛上的大标语,这张照片总算看得清楚一点了 2006年4月26日郑立敏摄

文章引用自: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6/07/03/TK-58801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