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为何不常有?
斯 雄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这句台词,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人才者,千里马也。这就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伯乐。
这句台词,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人才者,千里马也。这就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伯乐。
韩愈的《杂说》之四讲的是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他在文中认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原因在于伯乐“真不知马也”。
可是,应该说,只要是伯乐,都还是具备识马的能力的,有时侯“不知”,也不是真“不知”,而是另有难处。千里马不遇伯乐,也不能完全怪伯乐。
正常情况下,伯乐选千里马,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真正选而得法用之,充分发挥千里马的能量,为社会作贡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伯乐相马的标准是既定和清楚的,按图索骥(当然不单是按图上画的,还会有一些既定的内在标准)也就相对简单、便于操作了。
问题在于,千里马因其不凡的能力,自觉不自觉地会得到很多荣誉和相应的待遇和地位,比一般的马风光得多。于是给人一种错觉,以为那些美丽的光环和诱人的待遇就是来自“千里马”这个头衔,而忽略了其具体的能力,于是都来争当千里马。
过去有“争当老黄牛”之说。老黄牛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其精神的确可嘉,常人要当老黄牛,只要真有那个决心,还是可望亦可及的。可一般的马要具备千里马那样超凡的能力,做到“名”与“实”相副就难了。
人人争当老黄牛,这自然是好事。可都争当“千里马”,至少对伯乐来说不一定就是好事。
马是不是千里马,得靠伯乐来发现和鉴别。而伯乐相马,伯乐自己本来是主动的;如今出现争当千里马局面后,马主动找上门来,伯乐反倒被动了。
真要是具备千里马能力的找上门来,那倒没事,“外举不避贤,内举不避亲”,大胆选用就是了。而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更多的是些不具备千里马能力的,不仅如此,它们往往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背景,还会通过各种关系来施加压力,软硬兼施,等等。
伯乐的选择,要么丢原则,要么丢饭碗。要想保住饭碗,只好牺牲原则:彻底一点的就完全排斥千里马,只选那些不够格但有“关系”的;变通一点的就两者都选。
常马和千里马一块儿混,同酬不同工,常马是高兴的,千里马就不好说了。矛盾有了,对伯乐的微词就来了。而那些坚持原则的伯乐,日子肯定不会都好过,为此而丢饭碗也没人会觉意外。
假使把伯乐为千里马制定的选择规格和标准编进程序输入电脑,由电脑来评选,可能就简单了。可人所独有而机器所不具备的灵活性,最终还是会左右结果的——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人在这方面绝对个个都是高手。有灵活性,就有了随意性,也就有了通融的余地,而千里马就很有可能因此与伯乐失之交臂,在其中作祟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世上千里马不少,伯乐也不少。千里马以“不遇伯乐”而牢骚满腹,“知马”识才的伯乐也冤得慌呀!
“伯乐不常有”,其实是真伯乐不常有,而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