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

(2006-01-22 20:30:46)
谁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
斯 雄
 
  这些年来,围绕如何保护北京古都风貌,一直争论不休,也广为海内外所关注。余生虽晚,有幸曾在北京生活十年有加,南来香港后,对北京的关注与眷恋依然不减。

  读了《大公报》上许扬先生的大作《北京古都风貌不再?》(《大公报》2003年10月15日大公园版),得以了解到一些有关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动向,很受启发,也有些不算多余的话,想说说。

  记得还是在一九九八年时候,坐车经过北京王府井街头的南端,我感到一种陌生,问身边的朋友这是哪里,他们很确定地告诉,是王府井。

  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人民大学上学的时候,周末都是要逛王府井的,最主要的就是去著名的也是最大的王府井书店,书店坐落在街头南端,三四层的灰楼,书很全。不宽的街道两边,长满槐树,当然还有一溜的北京老字号店铺。那个时候,外地人上北京,去了天安门,就是直奔王府井了。

  如今,这里有的只是购物广场,光突突的步行街地面和四周的高楼一样,光彩照人,令人目眩。耸立在这里的那家著名的购物广场,其实从一开始规划就受到诟病,甚至惊动了中央最高层,之后是开工停工再开工,如此反复,足以说明争议有多大、多久。即使是它现在呈阶梯状的楼高,也不过是最终妥协的结果,至今让不少人耿耿于怀。个中究竟,相信总有一天会公诸于世的。

  王府井的际遇,就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缩影。正如许扬先生的文章所说,北京现在对城市正进行“外科大手术”,也就是拆旧建新。可是,拆的很多是体现北京古都风貌的四合院等,新建的更多则是所谓的洋建筑。许先生说,“官方对于他们的举措都有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比如对四合院,是“年久失修、设施缺损、位置不妥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已形成阻碍,因此拆之并无害处”。

  其实,要解决“年久失修、设施缺损”,拆肯定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说它们“位置不妥”,就有些不尊重事实和历史,甚至显得有些蛮横了;至于说“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已形成阻碍”,虽然见仁见智,但官方的一面之词,不可能是最权威的说辞,也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在说到兴建洋建筑时,许先生说“北京已经是或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如果没有一批现代风格的作品,谈何国际之名”。我在想,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固然需要有一些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来点缀,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必要条件,相反,一种城市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都市风貌,却是国际化大都市所不可或缺的。即使需要建所谓现代风格的洋建筑,如果是以拆四合院等为代价,打乱北京旧城区以四合院为主体形成的整体格局,说它破坏了“北京古都风貌”,是一点儿不为过的。

  许先生说,“喊了许久的‘保护古都风貌’其实是曲高和寡”。我不知道这个结论从何而来。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多少年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曲高”,是一定的,但“和寡”吗?从五十年代的梁思成到现在的吴良镛、梁从诫,从专家学者到媒体记者、民间人士,再到众多住在四合院的老北京们,以及包括像我这种对北京存有一份特殊感情的人,一直都在前赴后继地为“保护古都风貌”而奔走呼号。即使是媒体,赞成保护古都风貌,也始终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真正“寡”的,不是数量上的,而是力量上的。“举措”是官方的决定,民和官力量的那种绝对的不对等,不是用一个“寡”字就能形容的,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要拆四合院等,并不难,也还可以找出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带根本性的动力,不能说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驱动无关。在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搞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们当然喜不自胜,而官员们对搞工程更是趋之若骛,“形象工程”也好,“献礼工程”也好,“安居工程”也好,如此大规模的成片开发,于公于私,都肯定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官商一致了,既有权又有钱,操作上自然易如反掌,也不再容别人置喙。学者们、政协委员们上书政府,撰文呼吁,甚至到施工现场抗议,终归是于事无补;至于老北京们攥着一把得不偿失的钞票,呼天抢地地被迁到远郊区,痛陈“就像被吊销了北京户口一样”的惨状,官和商又有几人在在意呢?!

  北京市这些年在城市建设上不可谓没有成绩,但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上的所作所为,并不被人所看好,许多做法,至少我是不赞赏的。许扬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说,“从目前看,官方……也许作为城市管理者比学者更务实、看问题更加多角度”,我更是不敢苟同。 从专业的角度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我不认为城市管理者比学者更高明。也许城市管理者真的很“务实”和“多角度”,但如果过多地和自己眼前的实际利益结合得太紧,就难免让人觉出可疑而想入非非——这样的“务实”和“多角度”,至多是给极少数人带来谋取暴“利”的机会,最终毁的却是首都北京。

  当一幢幢为许先生所津津乐道的具“现代风格”的洋建筑,在北京城区拔地而起的时候,如果伴随着的是古都风貌的不再,那北京也就不再成其为北京了。

  有些东西是可以用钱堆起来的,不管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但是,用钱堆不出记忆中的“王府井”,也堆不出古都风貌,更堆不出文化和历史。
  
                                  (大公报副刊《大公园》2003年11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