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贩子还要存在多久?
斯 雄
春运开始,车票又该紧张了。
每每这种时候,我就想起票贩子。
16日的京华时报用三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火车站票贩子群体调查》以及记者的调查。这组报道还是比较中性的,虽然也认为"这些人汇集到北京两大火车站,事实上已经成为北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风险",但只是比较客观地介绍了票贩子的活动规律和生活情况,甚至提出"政府在拟定城市规划时,有必要把他们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中去统筹考虑,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赤裸裸地把票贩子完全放在一个对立面的位置。
这种态度,至少和我目前对票贩子的心态,是比较契合的。
近几年来,每到春运、五一、十一等车票紧张的时候,我着急买火车票,直接到售票点购买,几乎就没有成功过;甚至我找到铁路部门的熟人,也不能解决;但朋友给我介绍的票贩子,几乎每次都有求必应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有好几次,我和铁路系统的熟人开玩笑:你们帮我解决不了,我只好去找票贩子,这真是逼良为娼啊!
当然,这并不表明我就认可票贩子的存在。
人遇到麻烦的时候,谁不希望有正常而正规的渠道解决?可是至少到目前为止,火车票紧张的时候,正常而正规的渠道常常难以满足乘客的需求,即使有指望也不会太方便。可再急再紧张的票,票贩子差不多都能轻易弄到,虽然买票人会付出过多的费用,只能在所不惜,实际也是无能为力。
据报道,"调查者之一张西说,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北京站的票贩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是票贩们财富积累最多的时候……目前在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两大火车站约有票贩上万人。"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票贩子居然已经存在有二三十年了,而且年年都在听说打击,居然屡被打击却依然猖獗,两个车站居然有上万人票贩!
一个如此庞大的票贩子群体,靠什么寄生呢?以我不完全的归纳,大致有三:
一靠需求。因为有市场需求,确实有人买不到票或不能很方便地买到票,而票贩子不仅能弄到票,而且还能很好的服务到位。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主渠道或说正常渠道存在很大问题。
二靠特殊的手法和关系。"低级"一点的,就靠自己先买票,然后在倒出去;"高级"一点的就靠"拿票的'人脉'"解决。所谓"人脉",无非是铁路系统的关系,说是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应该不为过。以我亲身经历的几次,票贩子送票的同时,差价给出的一大沓发票,全是铁路上的专用发票。
三靠打击处理的漏洞。比如,《调查》认为,"女性票贩子基本不在警察抓捕之列,因为她们永远处于或怀孕或哺乳或带孩子的状态,而按国务院颁布的处罚条例,警察并不能抓捕她们"。还比如,"许多票贩子都受到过铁路警方打击处理,因倒票被处理十次甚至几十次已成常态。但处理完毕后,他们依然故我……票贩子没有亲朋好友的监督,没有单位的约束,压迫他的只有生存负担,违法之后的心理负担并不沉重。当经历了第一次被抓之后,第二次以及第N次羞愧感已渐渐淡化。"
细想来,有关票贩子的猫腻,其实并无多少神秘之处,有针对性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应该不难。最根本的就是:既然买票难并不都是因为铁路运能与运量不足的问题,应该可以从车票销售上找到原因。试想想,为什么飞机票现在就不存在倒票的问题了?
就这么一个并不太复杂的问题,居然存在二三十年解决不了,实在值得反思。如今春运在即,票贩子活动又该猖獗起来,有关部门下定决心,对症下药,可谓正当其时了。
2006年1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