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啊,清明节居然没有眼泪
(2010-04-07 22:57:45)
标签:
清明节孝顺亲情祭祀杂谈 |
长老还童。对年已八旬的老人来说,是父母需要子女远远甚于子女需要他们。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对自己缺乏了解就是在有意美化人性。
父亲生病之后,家里曾换过好几茬保姆。同样是照顾和伺候人,人家却更倾向于照顾牙牙学语的孩子。有个文学中年保姆就说,孩子给她的是希望与快乐,老人却只会使她徒增绝望与悲伤。。。
所以,这个月的第一天我就飞到了父亲身边。整整五天,我就结结实实呆在家里哪里也没去。
父亲的一只耳朵,早在战争年代就已经失聪。剩下一只的听力,也已经所剩无几。最好的助听器,对他老人家似乎都无力回天。
早晨八点,我还在呼呼大睡。
在父亲身边的几天,每天晚上十点半上床,一直睡到早晨八点之后。
父亲站在我的床头,轻轻地喊:冲冲,起床了;
就好像我还是那个在上学的少年,我答“知道了”;父亲再喊:冲冲:起床啦,再答一声:好;
如此,一连五遍。
最后一次,我从被窝里坐起来,用尽全力大声回答:我起来啦。。。终于,父亲满意地蹒跚而去。
一年前中风的父亲曾经半身不遂,言语含混。但是,这个节日,我看见父亲丢掉了拐杖能独立行走,并且口齿清晰,狡黠依旧。
只是,我跟父亲才谈了一天的人生,嗓子就全哑了。因此,这次回家,没能够呼朋引类慷慨高歌。
据说,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有恩于君主却不愿意出去做官。于是,君王就派人到处搜寻他。介子推带着母亲躲进了山里,君王下令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可是介子推抱着母亲在一棵树下被烧死了。君王很后悔,就下令在每年的这一天全体国民禁火一天,只吃冷食。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这个农历节气就合二为一了。《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既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但是,清明作为一种节日,它与纯粹的二十四节气又有所不同。除了安排农事,它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逝去亲友的一种仪式。
四月二日,我给母亲和长姐扫墓。买了双份的清明吊子和红灯笼,还有纸钱。虽然母亲生前就不喜欢,但是,我还是依风俗带了鞭炮而去。
跪在母亲墓前,默默地焚烧掉那些物品。纸钱的面额都是以亿和千亿计。据说,在“那边”的亲人能在红红的烈火中收到我们的心意。弟媳说,除了大钱,还要烧些一、五元和十元的,不然在那边找不开;
然后,折下绿枝把剩下的一份清明吊子和红灯笼高高地插在母亲和姐姐的墓地。弟媳说,插在坟头的新枝是有讲究的,一定不能在自家墓地攀折花木;虽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奥妙,但是,我无一不小心翼翼全盘照办。 这是我第一次,在清明为母亲和大姐上坟。
我没有哭。
轮到宝宝磕头。宝宝不是磕三个头而是执意要磕十二个。他说,给外婆磕十二个头,将来考托福就能考一百二十分;
想起在祭品店,宝宝问老板娘:有法拉利吗?我说,外婆不会开车;宝宝煞有介事地说,给外婆烧一个法拉利,再给她烧个驾驶证过去。。。
那个脸孔黑黑的老板娘,又是耸鼻子又是咧嘴却没有说话。我知道,她是想笑却在极力忍着。
母亲少时父母双亡。但是她老人家生前却并不热衷清明节祭祀。看见有些活着的时候疏于孝敬、却在父母身后嚎啕哭泣的孝子,母亲总是鄙夷地说:那是活佛不敬,敬死佛嘛。。。
我承认。这个清明节,我是为了父亲而专程回家的。父亲八十岁了。这个年龄,是见一面少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