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平:孩子不是你的前言后记
(2010-08-10 21:26:14)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反动派 |
崔卫平:孩子不是你的前言后记
本报记者 喻盈
访谈嘉宾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
PART 1 这些孩子很了不起
时代周报: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这样一种讨论的声音:中国人所强调的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孝顺,与对皇帝的臣服是同样一种逻辑。你怎么看?中文里孝和顺这两个字为什么会放在一起?
时代周报:“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一个提问:有没有人一方面在问父母要钱买房子,一方面又聚集到这里抱怨父母。
PART 2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独立”
时代周报:你觉得为什么在中国的家庭里,爱和自由往往会形成一种矛盾?父母常常会下意识地以爱的名义来约束孩子,例如“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时代周报:所以你觉得为什么在家庭里会出现这种威权与反抗的情况,跟整个社会大的氛围是有关系的?
我观察“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并不一定特别年轻,很多二三十岁了,他们的父母可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也就是我的同龄人。坦率地说,我太知道这一代人的毛病了。我觉得父母应该多反省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独立?我们的人生是否充实,有没有自己的支点?很多父母,孩子都25岁以上了还不停地去纠缠,什么原因啊?我觉得只有父母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独立的一摊子,能把握自己,他才能不整天去纠缠孩子。就是自己不独立。这个不独立真的不仅是父母的问题,而且是我们的社会上缺少独立人格。
很多父母处于恐惧当中,因为他们的生存恐惧和各种各样的恐惧,使他们自己惶恐不安,所以对孩子没有把握。他们自己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似的,对自己都没有把握,对孩子也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慌。我觉得人可以踏踏实实在陆地上走啊,如果你自己不恐惧,有自信,一般也能做到培养孩子独立。
时代周报:我们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里,常常会强调母爱是完全无私的、父母对子女是无条件的爱,反过来子女也应当“百善孝为先”。你觉得这样的表述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时代周报:你觉得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PART 3 社会价值观单一隐患无穷
时代周报:你刚才说到的一点特别重要:很多时候父母自己是没有信心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信心?可能也不光是个人的性格问题,可能他们在工作、在自己的处境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尊重,让他们得到信心。
再一个,小学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阶段,老师当然希望学生好,但是他们做起来很吃力,除了刚才说的学生太多导致疲惫以外,我们整个社会缺少良好的、正面的价值支持。他们面对基础教育,基本的不要撒谎、不要做小动作这些看似最平淡的规范,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恰恰得不到支持。
我觉得小学老师极度孤独、心力憔悴,面对那么多孩子,身后没有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人的基本常识,我们整个社会都不顾,却要求小学老师挣扎着拼命维持。他们会感到自己缺少力量。
时代周报: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社会似乎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种“标准答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容易只有一个单一的标杆,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只有考公务员才是正路,做其他的工作都不靠谱,对子女择偶也有特别狭窄的标准限定。
有些父母觉得只有体制才有保障,一切力量都在体制之内,只有体制内的、格式化的才是可以信任的,格式化之外的任何一个新的起点都不值得信任。
说老实话,这样的家长自己已经被“祸害”了,最好就不要再“祸害”孩子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