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话文化与实话文化——也谈实话实说停播事件

(2009-09-28 13:26: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骚

 

        

    9月26日,《实话实说》最后一期节目的结尾,打出了感谢观众的字样,这档著名的谈话节目正式谢幕了。斯人已去,风声不止,早已换台多年的老观众们,都现身发表自己的悼词,在媒体形成了不小的话题。
    对于节目的死因,会诊之后的人们大致给出了四点意见,不再说实话,主持人不行,观众不待见,大环境不好。如节目刚创办时风华正茂,现在是暮气沉沉,崔永元主持幽默有趣,和晶主持四平八稳,央视话语空间越来越小,于是观众用脚投票。这些说法都在理,一个节目的死往往有综合因素,而这些因素转体现在了收视率,就归结成了一个理由:它被观众抛弃了。
    一种死因可以有多种表述,所以会有层出不穷的意见。我也试着借题发挥,分析一二,借实话实说谈一谈央视的官话文化与实话文化。
    央视是官话文化的大本营,是官家发言的广播站,主流意识的黑板报,这种角色定位是被天然赋予的。然而自东方时空开始,另一种文化开始在央视破土,那就是实话文化。那句影响深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隐含着巨大的颠覆价值,它的潜台词就是远离官话,用老百姓的方式说话,说实话,说人话。很多节目从东方时空培植移栽,生活空间、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以及纪录片群体的出现,都体现了实话文化的勃勃生机。
    新闻联播与实话实说,是两种文化的代言人。实话实说这个名字具有天然的象征意义,而崔永元的冷幽默与温嘲讽,则让他成为实话文化的首席代表。实话实说从来不是以题材取胜,它的形式即是一种批判。它颠覆的是一种说话方式,让老百姓自己发言,以话糙理不糙、不按套路发言的趣味取向,消解了官话文化的神圣性。我最爱看崔永元调侃一脸正气一口官腔的“大尾巴狼”(崔永元语),“大尾巴狼”在台上一本正经,观众在下面捧腹大笑,那是观众的快乐时刻,也是实话实说最光彩照人的段落。这种对另一种话语体系的快感体验,我在阅读王朔小说时曾经有过。
   很愉悦的形式感,是崔永元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人们甚至误解了崔永元的价值观),也是后来者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他们都太正经了,太认真了,那不是老百姓想要的视觉效果。当然,这不是第一原因,实话实说的最大死因,在于官话文化接管了实话文化的根据地,因为央视不会容忍失去地盘,它要把失去的观众夺回来。官话文化最大的优势是权力,它收编兼并易如反掌。先驱苦心营造的小生态小气候如此脆弱,一个又一个节目接受改造,渐渐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在不可抗力之下,实话文化无可避免地走向它的衰落。这是实话实说沦亡的根源。
   实话实说和崔永元彼此天然地默契,这种形式是和晶无法提供的。节目转型也注定无法成功,因为它已不可能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人们对实话实说有狭隘的理解,以是否说真话来进行价值判断,真相与愤怒容易博出位,但实话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润物无声的力量同样巨大,而且也许影响更加深远。
   其实不独央视,纵观很多节目和媒体的成长曲线,都有一个衰亡定律。初生者弱小的时候,空间往往较大,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待到长大成人,结出果实,就失去了雨水和土壤,被采摘果实,被收编入队,被视为己出,节目开始衰落,遭到观众抛弃。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有了沉默的选择权。这是一个定律,也是一个宿命,如陈虻般的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