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毁了冯小刚的台词

(2008-12-18 19:00:12)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骚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公映了,葛优这位冯氏电影中铁打的“007”回来了,随之回归的是“葛优+美女”二人转组合,昭示着这又是一部经典的冯氏喜剧片。事实也是如此,准备“流传2009”的段子,仍然表情莫衷一是的葛优,十分抢戏的剑南春、招行银行还有某款手机,温暖着影院里的观众,他们用笑声打着久违的招呼。
    还有台词,这可是冯小刚作品中最重要的,在《非诚勿扰》里,台词味还是那个味儿,但已经淡了不少。据葛优说,本来冯小刚的剧本要贫得多,被他纠正了,要故事为王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台词才是冯氏喜剧的灵魂,至于故事,只是串台词的绳子。葛优不明白这一点,冯小刚也没坚持,所以这部电影故事没太讲好,台词又大为稀释,就让观众有点别扭,。套用陈凯歌老师的台词,“谁要是毁了冯小刚的台词,谁就毁了冯小刚。”
    别小看了“我知道我傻”“十三,路易的”这样的小台词,它让冯小刚成了“第三代京味文学家”。在学者王一川先生主编的《京味文学第三代》中,把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列入了京味文学第三代。第一代老舍,第二代汪曾祺,第三代就是这老哥几个。这就把冯小刚的电影文学上升到了文学史意义,有必要修一下“文学家谱”了。
    王朔毫无疑问是冯小刚的文学奶爸,冯自己也从不讳言是王朔的门下走狗,他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把王朔捧为北斗星。王朔是正宗地道的京味作家,他描写一种军队大院子弟对古都北京及自己生活的时代消逝的叹息与调侃。他编剧的《顽主》,是京味电影第一代表作,葛优也从此一举成名。王朔编剧徐静蕾导演的《我和爸爸》中,“我妈说了,只有小市民才把家里收拾的和狗舔的一样干净”这样的台词,是京味的经典。王朔启蒙了冯小刚,他还为冯小刚发现了葛优,这两位,是冯小刚艺术人生里的贵人。
    王朔用文字,葛优用表演,那副顽主表情,构成了冯氏喜剧的基本元素。但冯小刚与王朔又有不同,王朔骂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其实骨子里也是知识分子,有批判也有坚持,而冯小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既不批判什么,也不坚持什么,他把王朔暴戾的台词软化,把思想降为娱乐,把刀子降成为段子,再加上温和的葛优,流水的美女,就调和成了冯氏电影的精髓。它其实是大银幕上演的情景喜剧,或者叫冯小刚自己称的“相声加小品”。
    把冯小刚列入第三代京味文学,如果这种说法还算靠谱(学者经常是不靠谱),那冯小刚也不能归入王朔一派,他其实是自成一派的,再说王朔王朔的就委屈了冯小刚,他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路线,除了台词还有些形似。王朔讨厌小市民,冯小刚偏偏以小市民喜剧取悦观众,王朔的台词有时凄厉得像毒酒,冯小刚却永远是甜甜的葡萄汁。姜文说过,“冯小刚的电影是葡萄汁,不是葡萄酒。”用北京话来讲,就是不给劲,没有力量。
    但冯小刚就是这个样子,他说过的一句话,“人民不缺思想,就缺娱乐”,可以作为和王朔分道扬镳的标志。“我相信群众”,“我把宝押在人民这边,”这些冯氏语录,就是冯氏电影的广告语。
   扯了这么远,都到文学史去了,说回到《非诚勿扰》。台词是冯小刚的命根子,葛优想从良,说冯小刚剧本台词太贫了,结果冯小刚的“从良如流”,让《非诚勿扰》成了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文艺,一半是娱乐,一半是悲情,有点《甲方乙方》,有点《甜蜜蜜》。这次,葛优小小地毁了冯小刚一把。
   

    潘采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漆黑之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