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故事》
作者:阿乙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25:00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文青,我评价小说的惟一标准是皮肤,比如我喜欢《玉米》、《青衣》、《在细雨中呼喊》,因为他们能让我浮起一身鸡皮。读阿乙的《灰故事》没有这种感觉,我体会到的是反感(医学用词,生理反应)。
我一直想从书里找到阿乙的师承,还搬出文青门里供的卡老和博老一一对应,也看不出所以然。看了写给这本小说的所有书评,比作品更玄妙。如果读不懂一本书,你就拼命夸它好,夸得多外行都不会露怯。我很受打击,因为我看不出它到底有多好,或者多不好。
有人说,“作品着力于探究人作为孤独者的本性及遭遇”,我没看出这些,我只看出大腿的碎片、流淌的内脏、烤焦的阴部、自杀、他杀、一个又一个杨佳,卑微者的命运。我的美学老师写过一篇得意的文章,《欲望的幻象》。小说的形式感很强,这是不是意象、符号或者幻象?有人能读出很多意象,这是评论家的素质,我只能读出作者自己。每一篇小说都让我都想到作者,那个小警察。不管是爆炸者,愤世嫉俗者,疯子,自杀者,都长着一双红通通的小眼睛和乱蓬蓬的头发。
我也说过“处女作都是青春回忆录”之类的莽撞话,这句话在《灰故事》里也管用,而且我还在其中找到了很多我自己,以及其他一些人,所以我暗喜终于偷窥到一点作者,虽然他故意把形式搞得很怪。我们没有刺青时代,过的都是灰色青春。
把书给别人看,一位大师级文青说,文字太烂了,别人反驳说,文字太好了,就是故意拧巴的。我受语文老师的毒害,对文从句顺看得很重。从这个标准看,这本书的文字不太流畅,有点毛刺,有点涩。但偏偏达到了一种效果,让读家以为,文字结构和内容,都是故意让你不舒服,反倒佩服作者的统治力。如果有幸见到本人,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不顺溜的人,正该有这样不顺溜的文字。
虽然最终没有看得大懂,但可以不负责任地说,在中国文学的盐碱地里,《灰故事》是一部很独特的小说集,它比95%的小说都要好。尽管还没经敬泽、有顺等新科泰斗掌眼,但在这里不妨宣布一下,一位小说家诞生了。
当年,陆川还是影青的时候,一帮草寇在新浪坛子里混,《寻枪》拍出,其他影青醉且哭着说,你丫终于混出来了!阿乙还是文青的时候,我们常一起踢球,偷欢买醉,醒时作文,现在小说集出来了,还烫着神圣的“三联”,你丫也终于混出来了。大国崛起了,让其他文青们情何以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