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本山上不上春晚这事,挑逗着公众的神经,但关于本山的另一件事,却伤着政府的脑筋。一只小动物,让几万人惦记,让警察开了水管,让政府盖了言论,也让本山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呢。
真相不会永远被遮盖,人们总有办法说话,因为活人不能让蚂蚁憋死。虽然那三个字绝对不能说出来,但有心人看到下面几篇文章,应该能明白说的是什么,只要你看过那个广告,只要你搜索过那个敏感词,只要你听到过那些流言。
第一篇是潘采夫的,刊于12月14日的《新京报》,见报时有删节,此为全本。注意,全篇无一字说蚂蚁哦,就闲扯些代言啊、集资啊啥的。
《把自己混过去》:
黄集伟的《一周语文》里收录了程永新一句话:“在王蒙的小说里,既不会拷问自己,也不会拷问别人,他用机智和幽默把自己混过去。”黄岛主誉为神来之笔,我也觉得挺神的,就是这么个意思。牛人也是人,所以也免不了有些三长两短,但牛人之所以为牛,就在于人家能混过去。不管用机智、幽默还是厚黑,反正是本事。
赵本山最近有点麻烦,父亲去世,拍广告有了后遗症,还被全民追问到底上不上春晚,个中滋味“谁用谁知道”。要说这春晚,我看是一定要上的,一来,“过除夕,吃饺子,看本山”是全国人民过年的三大件,不好不上;二来,一旦不上,大家一定议论,是不是出事了?就像一旦某个领导不频频亮相,国人就会猜想此人是不是下了,所以不敢不上。本山代言一个产品出了问题,民怨不小,这次是否会用机智和幽默把自己混过去,不好说,反正从来没见过他拷问过谁。葛优曾代言过一个广告,后来该项目犯事了,非法集资,葛优除了向大家道歉,还上交了自己的代言费。其实,如果想混,也不是就混不过去,看来葛优不缺少幽默,但缺点“机智”,是个实在人。
第二篇是王小峰的,原发于博客,后被转刊于12月18日《新京报》。注意:还是全篇无一字说蚂蚁哦,只出现了一只小爬行动物,一字千斤呐。
《小聪明与大智慧》:
每年这个当口,就会有一个公共话题抛出:赵本山上不上春晚?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分析,赵老师上春晚的可能性很大,大概不会因为家人去世而受多大影响。如果今年赵老师的父亲没有去世,他会不会上春晚?真正影响到赵老师上春晚的因素是一个跟小爬行动物有关的事件,这件事把赵老师放进了一个敏感的漩涡。
我眼中的赵老师,跟我们村的某个农民兄弟没什么区别。这不是对赵老师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我很敬重赵老师,敬重他的艺术才华,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在敬重他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跟我们村的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冠冕堂皇的说法叫做“纯朴”,或者说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
第三篇是和菜头的,刊于12月19日的《新京报》。注意:和菜头老师终于有了卖弄成语的机会,文里有很多蚂蚁,但什么也没说哦。
《何必拿赵本山玩悬疑》:
赵本山在最近十年的春晚已经成为压轴的角色,所以,他上春晚不是新闻,不上春晚才是头条。今年赵本山上春晚一度成为悬疑,据说是因为家中有丧事。不过,当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师傅都可能出现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春晚虽然式微,但是并不妨碍每年导演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那样焦急。演员们蚁附蝇集,蚁穿九曲珠一样打破脑袋挤上晚会,甚至为此而蚁斗蜗争。赵本山上不上春晚,并不影响各路人马蚁拥蜂攒,对春晚如蚁慕膻。浑不知自己只是槐国蚁,舞台上的荣耀不过是槐安一梦。
这些年里,赵本山一直为春晚先驱蝼蚁,效命于前。春节之外,又在东北推广二人转,天下英才,云屯蚁聚。二人转从东北入关,影响遍及华北、华东,已经成为北方民间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在今天,二人转已经不局限于堂会、澡堂,早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地方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来说,赵本山已经是二人转宗师,即便没有春晚也能自成一派。春晚之于赵本山来说,意义甚少。而赵本山之于春晚,意义甚大.......
亲爱的,猜猜看,上面三篇文章,在文里到底说了央视哪个节目?(多选题)
A:走近科学,讲蚂蚁成仙的。
B:动物世界,讲蚂蚁吃人;
C:经济半小时,讲蚂蚁经济。
D:家有妙招,讲水龙头灭蚁。
E:森林之歌,讲蚁王的幸福生活。
F:春晚,主题曲:《我和蚂蚁有个约会》。
G:子午书简,诗朗诵:《就是那一只蚂蚁》。
H:艺术人生,本山专辑:《愿做祖国的一只蚂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