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下午踢完球去校门口买一份中国青年报青年报,在黄昏日落中把他仔细读完,在整整齐齐地放在床铺下面。如果有一期没有买到会牵肠挂肚很多天,一张薄薄的报纸寄托着一个少年学生单纯的理想主义。
那时我对新崛起的报纸们不屑一顾,认为都市报都是垃圾,南方周末的高度与深度都与青年报相去甚远,青年报清爽的版面、功力深厚的消息与闪烁着人文理想的特写与通讯令我深深痴迷。毕业时分配到了一家省报,我用一个行李包将与我同床共枕青年报搬到新住处,一年后,我忍受不了机关报的奴颜与虚假辞职,在那以后几个月待业青年的日子里,我努力地在青年报中寻找精神依托。
与一个哥们吃饭的时候,我说想去中国青年报或南方周末,他说:"南方周末很好,但去那里不光要有才华,还要受过挫折,有生活阅历,比如我,结过婚,又离过婚,得过奖,又撤过职,估计才行;而中国青年报,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心里黯然,自己未尝没有看出来,但别人说出来,更令人失落。
哥们去了南方周末,我到了中青报,也算实现了理想,却伤感地发现有种东西像生命的影子一样,渐渐地离我远去了。我喜欢踢足球,于是发愤苦练,但当我练好以后,惊讶地发现草场上已经空空如也,都穿着耐克去篮球场打三人制篮球了,"这年头,谁还踢足球啊!SB才踢呢。"
人们都在拿精英文化的衰落说事儿,在大众文化时代,精英们突然恍然大悟了,原来报纸的本来面目就使一企业呀,赚钱的才是英雄,办好报纸的不二秘诀就是"伪装正义+垃圾信息+暴力色情"。这个潮流像一场可怕的洪水,在浑浊的夹杂着稻草与动物死尸的洪流中,中国青年报迷失了自己,模糊了方向。
我想与对青年报怀有同样情感的朋友们讨论一下,青年报还是我们真爱的那张报纸吗?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宽容,为什么中青报却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丧失了引以为豪的傲气与骨气?是时代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自己?在汹涌的报业市场化趋势中,我们是不是放弃新闻的理想?我们的民众还需不需要精神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报纸?
我非常想知道青年报同仁的真实,我也没有信心肯定这篇温和的文字能不能在中青在线上被关注,甚至被允许保留一段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