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友谊与平》续集(尚未发表)之六
缅怀与纪念
刘庚寅遗作
1958年,以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为主任的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成立,统管党、政、军、群的外事工作。办公地址设在中南海东花厅,与周恩来总理办公的西花厅,只一墙之隔。
陈毅的夫人张茜同志当时任外办国际活动组副组长,我为秘书组秘书,时有工作往来。陈毅同志很重视干部的外语学习,特设了英语学习班,聘请了一位外国专家执教。张茜同志和李先念副总理的夫人林佳梅同志也都参加了学习班,和我们一起上课,彼此都较熟悉。
张茜同志在外办工作期间,总是以普通工作人员自居,从不搞特殊化。她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性格直爽,快人快语。有几件事看似平凡琐事,却折射出她的高尚品格。
1958年,全民炼钢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毛主席在当年夏季视察了徐水县,对该县的极左做法大加赞扬。徐水县因此名噪一时,成了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榜样。国务院外办于当年秋季也随团前往。当天下午,刚下火车,便见车站至徐水县城的大道两侧,搭建了很多炼钢的土高炉。黑烟滚滚,火光冲天,给人一种如临战场的感觉。
参观团被接待人员先领到“徐水大饭店”。这是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临时搭建的一个大席棚。中间摆放数十张餐桌,两侧用布帘遮掩,却不见服务人员。吃晚饭时,每十人一桌。坐满后,突然一声哨响,服务人员又排成队,每人手托餐盘,飞奔到餐桌前。摆好饭菜后,又一声哨响,服务人员又排成队,路到布帘后面,让人感到有点象变魔术。
晚饭后,接待人员又带领参观团到另一个席棚,棚内空无一物。中间是人行道,两侧地上铺着稻草,上覆草席。睡觉时,男左女右,大家躺成一排,合衣而卧。
次日,先看女民兵表演。约百余名少女,身着绿色军装。手持红缨枪,排列整齐。因忌说“右”字,队长高喊口令:“立正,向左看齐,跑步走。”一边高唱军歌,一边变换队形,并表演刺杀动作,约一个小时。
随后,参观高产田。先看“立体形”山药地。一亩地里排列着数行约两米多高的土堆。土堆里面是粪肥,周围用土盖住。堆顶插着一根管子,用来灌溉。土堆四周种着很多山药秧子。据说这种立体种植法,亩产山药可达“百万斤”。
再看“卫星棉田”。一亩地里种植上千株棉花。底肥上万斤,白天充分利用日照,夜间还要用探照灯照射。每株棉都很高大,特别是地边的更高。据说每亩可产皮棉“两千”多斤。路边有一株棉树,高约三、四米,树上挂满棉铃;因为毛主席参观过这株棉树,故树枝上系着红丝带。路边还盖了一座类似小庙的房子,主房中央摆着一把椅子,据说是毛主席参观棉田时坐过的。椅子四周用红绳圈起,以免行人触摸。
中午,参观公共食堂。正当开饭时间,很多农民蹲在食堂前,每人手端一大腕山药,边吃边聊。张茜走到一位农民面前,问:“你们是不是每天都吃山药?”答:“我们是下来什么吃什么。”问:“能不能在家里吃饭?”答:“锅都拿去炼钢了。”连问几位农民,回答都大同小异。
在参观过程中,张茜一直沉默寡言。偶尔提几个问题,但从不加褒贬。后来经过查实,并不是徐水县创造了奇迹,完全是强迫命令,弄虚作假,欺骗了广大中外参观者,也欺骗了全国人民。
从徐水回来后,中南海也掀起了炼钢高潮。在湖边搭建了一座土高炉,干部们轮流烧炉。没有原料,就把铁门拆下来砸碎,投入炉中。燃煤不够,就砍树当柴烧。因为温度不够高,炼出来的都是一个个铁疙瘩。
大家很不理解这种劳民伤财,又无成果的炼钢运动。当时陈毅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同住中南海,是邻居,邓是总书记。大家就怂涌张茜同志相机向小平同志反映意见。不久,张茜就对大家说,她见到了小平同志,并如实汇报了大家的意见。小平同志耐心地听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这不是炼钢,是炼人哪!”
外办干部每次下乡劳动,张茜同志总是争取参加。1959年夏,她要求与外办的同志一起到大兴县帮助农民插秧。大家考虑到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劳动强度又很大,劝她不要去,但她一再坚持。因陈毅同志不在北京,无法请示,只好同意她去。
下乡劳动强调要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公共食堂吃的是粗加工的黍子面窝头,既掺杂麸皮,又有沙子,实难下咽。住的是老乡家的土炕。白天头顶烈日,在水田里插秧,夜间蚊虫叮咬不能成眠。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发高烧、拉肚子。大家劝她回京。经请示陈毅同志同意,才算把她送走了。
国务院外办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成立了驻外使节夫人工作小组。外办副主任孔原为组长,张茜为副组长。周总理考虑到当时驻外使节的夫人很多是老革命干部,有些人在军队或农村工作多年,从来不讲究穿着打扮。乍到国外工作,该穿什么服装成了问题。周总理建议夫人小组设计几套既有民族特色、又朴素大方的服装,供夫人们制装时参考。这个任务落在了张茜身上,张茜工作非常认真,并特别邀请香港服装设计专家来京帮助设计。经过数月劳动,设计出数十套服装样品,并绘制成图,先送康生审阅。康生看后说了一句:“别学资产阶级那一套!”一句话就把数月的劳动成果枪毙了。张茜虽然想不通,但还是停止了设计工作。
文革初期,国务院外办派工作组到外文局指导运动。外办副主任郝德青为组长,张茜为副组长。不久,中央文革小组认为派工作组中镇压群众运动,下令撤销,并接受群众批判。郝德青和张茜多次到外文局作检讨,并接受批斗。但张茜强忍气愤,从不在大家面前发怨言。
张茜同志不幸于1971年患癌症,她仍带病坚持整理陈毅的诗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出版了《陈毅诗词选集》。由于过度劳累,病情加重。选集出版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享年52岁。
于平凡中见高洁<br>——忆张茜同志
《为了友谊与平》续集(尚未发表)之六
缅怀与纪念
刘庚寅遗作
1958年,以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为主任的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成立,统管党、政、军、群的外事工作。办公地址设在中南海东花厅,与周恩来总理办公的西花厅,只一墙之隔。
陈毅的夫人张茜同志当时任外办国际活动组副组长,我为秘书组秘书,时有工作往来。陈毅同志很重视干部的外语学习,特设了英语学习班,聘请了一位外国专家执教。张茜同志和李先念副总理的夫人林佳梅同志也都参加了学习班,和我们一起上课,彼此都较熟悉。
张茜同志在外办工作期间,总是以普通工作人员自居,从不搞特殊化。她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性格直爽,快人快语。有几件事看似平凡琐事,却折射出她的高尚品格。
1958年,全民炼钢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毛主席在当年夏季视察了徐水县,对该县的极左做法大加赞扬。徐水县因此名噪一时,成了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榜样。国务院外办于当年秋季也随团前往。当天下午,刚下火车,便见车站至徐水县城的大道两侧,搭建了很多炼钢的土高炉。黑烟滚滚,火光冲天,给人一种如临战场的感觉。
参观团被接待人员先领到“徐水大饭店”。这是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临时搭建的一个大席棚。中间摆放数十张餐桌,两侧用布帘遮掩,却不见服务人员。吃晚饭时,每十人一桌。坐满后,突然一声哨响,服务人员又排成队,每人手托餐盘,飞奔到餐桌前。摆好饭菜后,又一声哨响,服务人员又排成队,路到布帘后面,让人感到有点象变魔术。
晚饭后,接待人员又带领参观团到另一个席棚,棚内空无一物。中间是人行道,两侧地上铺着稻草,上覆草席。睡觉时,男左女右,大家躺成一排,合衣而卧。
次日,先看女民兵表演。约百余名少女,身着绿色军装。手持红缨枪,排列整齐。因忌说“右”字,队长高喊口令:“立正,向左看齐,跑步走。”一边高唱军歌,一边变换队形,并表演刺杀动作,约一个小时。
随后,参观高产田。先看“立体形”山药地。一亩地里排列着数行约两米多高的土堆。土堆里面是粪肥,周围用土盖住。堆顶插着一根管子,用来灌溉。土堆四周种着很多山药秧子。据说这种立体种植法,亩产山药可达“百万斤”。
再看“卫星棉田”。一亩地里种植上千株棉花。底肥上万斤,白天充分利用日照,夜间还要用探照灯照射。每株棉都很高大,特别是地边的更高。据说每亩可产皮棉“两千”多斤。路边有一株棉树,高约三、四米,树上挂满棉铃;因为毛主席参观过这株棉树,故树枝上系着红丝带。路边还盖了一座类似小庙的房子,主房中央摆着一把椅子,据说是毛主席参观棉田时坐过的。椅子四周用红绳圈起,以免行人触摸。
中午,参观公共食堂。正当开饭时间,很多农民蹲在食堂前,每人手端一大腕山药,边吃边聊。张茜走到一位农民面前,问:“你们是不是每天都吃山药?”答:“我们是下来什么吃什么。”问:“能不能在家里吃饭?”答:“锅都拿去炼钢了。”连问几位农民,回答都大同小异。
在参观过程中,张茜一直沉默寡言。偶尔提几个问题,但从不加褒贬。后来经过查实,并不是徐水县创造了奇迹,完全是强迫命令,弄虚作假,欺骗了广大中外参观者,也欺骗了全国人民。
从徐水回来后,中南海也掀起了炼钢高潮。在湖边搭建了一座土高炉,干部们轮流烧炉。没有原料,就把铁门拆下来砸碎,投入炉中。燃煤不够,就砍树当柴烧。因为温度不够高,炼出来的都是一个个铁疙瘩。
大家很不理解这种劳民伤财,又无成果的炼钢运动。当时陈毅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同住中南海,是邻居,邓是总书记。大家就怂涌张茜同志相机向小平同志反映意见。不久,张茜就对大家说,她见到了小平同志,并如实汇报了大家的意见。小平同志耐心地听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这不是炼钢,是炼人哪!”
外办干部每次下乡劳动,张茜同志总是争取参加。1959年夏,她要求与外办的同志一起到大兴县帮助农民插秧。大家考虑到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劳动强度又很大,劝她不要去,但她一再坚持。因陈毅同志不在北京,无法请示,只好同意她去。
下乡劳动强调要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公共食堂吃的是粗加工的黍子面窝头,既掺杂麸皮,又有沙子,实难下咽。住的是老乡家的土炕。白天头顶烈日,在水田里插秧,夜间蚊虫叮咬不能成眠。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发高烧、拉肚子。大家劝她回京。经请示陈毅同志同意,才算把她送走了。
国务院外办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成立了驻外使节夫人工作小组。外办副主任孔原为组长,张茜为副组长。周总理考虑到当时驻外使节的夫人很多是老革命干部,有些人在军队或农村工作多年,从来不讲究穿着打扮。乍到国外工作,该穿什么服装成了问题。周总理建议夫人小组设计几套既有民族特色、又朴素大方的服装,供夫人们制装时参考。这个任务落在了张茜身上,张茜工作非常认真,并特别邀请香港服装设计专家来京帮助设计。经过数月劳动,设计出数十套服装样品,并绘制成图,先送康生审阅。康生看后说了一句:“别学资产阶级那一套!”一句话就把数月的劳动成果枪毙了。张茜虽然想不通,但还是停止了设计工作。
文革初期,国务院外办派工作组到外文局指导运动。外办副主任郝德青为组长,张茜为副组长。不久,中央文革小组认为派工作组中镇压群众运动,下令撤销,并接受群众批判。郝德青和张茜多次到外文局作检讨,并接受批斗。但张茜强忍气愤,从不在大家面前发怨言。
张茜同志不幸于1971年患癌症,她仍带病坚持整理陈毅的诗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出版了《陈毅诗词选集》。由于过度劳累,病情加重。选集出版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