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4865cfa5h95dc2a7f5bef&690
终于看完了《兽妃》,不禁感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当然,此秦王非彼秦王。虽然小说中同样是七国混战,其国名亦与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同名;但背景是架空的朝代,故事与历史无关。故事中的秦王独孤绝一统霸业、天下归一,这是一个壮举。毕竟结束乱世,还天下以安宁,对于子民来说是个好事。但乱世因何而乱?追根究底还是源于私欲。
纵观历史也是如此。相传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推举产生,并采用“禅让”的办法更替首领位置,从尧、舜直到禹。但在禹做联盟首领时,原始社会就逐渐瓦解了。禹的父亲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修筑了土城。禹在晚年更是用武力俘虏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聚会,一个首领迟到了,禹便断然将其处死。可见,权利、利益已经成为了追逐的对象。禹死后,其子启利用自己的势力杀死了原被推举为继承人的伯益,承袭了首领的位置,从此禅让制度就被世袭制度所取代。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父为王,子焉能不争呢?既然进入争斗,就要扫平一切障碍,他攻灭了反对他的有扈氏,使得自己的权利得以稳固。
权利的追逐就会产生压迫,由权利的不同、受压迫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阶级。而压迫满足了上位者的私欲,他们在施加压迫中找到了快感,所以压迫一经产生其程度只会加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谁愿意被强迫去服劳役呢?也许在那个时候,受压迫阶级就明白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当他们无法忍受压迫的时候,一个王朝就被推翻了。所以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而后相继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较大的诸侯国都来争斗一方霸主。而作为一国君主,肯定不会满足偏安一隅与其他国家并立的局面,既忌惮别国来袭,又觊觎别国城池。战国后期,秦国势力日益增强,其余六国都没有能力单独与之抗衡,于是合纵连横战乱不止,或联合抗秦,或助秦攻弱,反复无常……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缔造一个国家,经历无数战役,牺牲无数生命,这代价何其之高啊!我且把那些生命看做是为了还一个太平盛世于更多的人民而做出的牺牲吧。因为若是说他们死于群雄想称霸天下的私心,这有些不值。只为了拥有更多的权利,只为了掌握更多土地,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这权利太过血腥了。当然,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免于战火,这确实是奇功一件。如若不然,也许牺牲的就不只是参战的士兵的性命了。
只希望所有的战争都发生在小说里,现实中一片安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