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书市上的手抄本

(2020-11-09 14:04:57)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雕版印刷是唐朝兴起的,唐朝以降,纸张越来越便宜,刻版刷印的工艺越来越成熟。早在魏晋时期,人们想读名篇名句,全靠手抄,佳作一出,人人买纸抄写,所以才有“洛阳纸贵”这个成语。那时候绝对没有成套的印版,不然书商就能赁版印刷,大牟其利,洛阳纸贵就变成“洛阳版贵”或者“洛阳书贵”了。
宋元明清,雕版书籍在市场上占绝对主流,偶尔也能见到活字印刷的书籍,与此同时,竟然还有手抄本的空间。明朝正德年间,学者李诩回忆道:“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窗稿,有书贾在利考朋友家往来,抄得灯窗下课数十篇,每篇誊写二三十纸,到余家塾,拣其几篇,每篇酬钱二文或三文。”李诩年轻时考举人,没见过印刷版的教辅书,全是手写本。有一个专门制售手抄本的书商,经常出没于举人之家,抄写那些举人的八股文章,每篇抄写二三十份,到各处私塾贩卖。这些手抄本售价并不贵,可以单篇购买,每篇只卖两三文钱。
在那个时代,手抄本之所以还有生存空间,一是快(对于很小的出版量而言,手抄当然比刻版刷印要快得多),二是便宜。一些贫穷考生买不起大部头的范文,只拣自己认为最值得参考的范文单篇购买,只用花几文钱。如果买大部头呢?至少得花几百文。
另外还有一些超级大部头,像《永乐大典》那种,字数太多,体量太大,刻版的话,几十年都未必够,所以在明朝只有手抄本传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