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一、雕版与活字
我们可以把古代的书籍分成两种:一种是印刷出来的,一种是抄写出来的。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印刷术,出书全靠手写。到了唐朝,才开始正式印书。全球现存的第一部印版书,是公元868年出版的《金刚经》,当时已是唐朝晚期,唐朝第十八个皇帝唐懿宗在位。
我们也可以把古代的印刷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雕版印刷,一种是活字印刷。这两种印刷方式最早都在中国出现,但出现时间不一样,一前一后,雕版在前,活字在后。
雕版印刷成熟于唐朝,活字印刷到了宋朝才初露苗头。我们知道,宋朝人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元朝人王桢造出了木活字,明朝无锡的华氏和安氏两大出版世家又成功制成一大批铜活字,并用这些铜活字改进了出版效率。
雕版太笨,每次出版新书,都要雕刻木版,要刻的版数还特别多,平均每两页要刻一个版。如果彩色印刷,一页甚至要刻好几个版。相对而言,活字就简便多了——事先制成几万颗可以反复利用的字模,再根据书稿内容拣字排版,排好一页,印上几百几千张,再排下一页,再印几百几千张,既节省木版,更节省人力。
雕版印刷先要有书稿,让工匠比照书稿内容来刻版;活字印刷却必须先有活字,然后才能用这些活字拣选编排。清朝道光年间,一个痴迷于活字印刷的读书人写道:“不待文成就,先将字备齐。正如兵养足,用武一时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活字的缺陷
公元1728年,苏州官员汪大年想出版一部地方志,将印刷工匠请到衙门里,让大家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甲说,印这部书,至少要刻三百个版,每版工钱两百文,不算纸钱、墨钱、装订钱,仅仅刻版这一项,就要花出去六万多文。工匠乙出主意,建议活字印刷,用不着刻版,某些出版商手里有现成的活字,可以租借,满打满算只用花费几百文租金,然后再请人排字,排一个版用不了十文钱,排版费加上租借活字的开销,总共只要几千文,比雕刻新版便宜多了。
工匠乙说的是不是实情呢?确实是,活字印刷确实比雕版印刷便宜。但是,汪大年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雕版印刷。
汪大年的理由是这样的:“活字视版巧便多矣,而布置间讹谬亦多。”活字确实比雕版简便得多,不过排版时出错的几率也比雕版高得多。古代工匠大多不识字,他们做雕版,有文人工笔正楷誊录的版样,照着版样一笔一划地雕刻,很少出错;如果给一堆活字,让他们比照原稿挑拣编排,他们很可能将“大”搞成“犬”,将“去”搞成“丢”。
活字还有一项缺点,汪大年没说,那就是用料不科学,字模易损毁,字体易变形。
宋朝的泥活字用胶泥烧制,元朝的木活字用木头雕刻,前者易坏,后者易弯。到了明清两朝,铜活字比较多,但铜是热胀冷缩的金属,出模冷却,皱缩难看,影响印刷质量。
三、从铜字到铅字
我们中国至少从宋朝开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现存的活字古籍却非常罕见,无论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还是民间藏家收藏的古籍,抑或是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宋版书和明版书,几乎全是雕版印制。
雕版印刷工序繁琐,成本高昂,改起错来尤其麻烦,某本书某一页刻错一个字,就要将这个版毁掉,重新再刻。活字就简便多了,每个字模都能重复利用,尤其便于校对,哪一页内容排错了,把错字拿掉,换个字模,摁进去,就能继续印刷。
既然活字印刷有这么大的优势,我们的老祖先却很少用活字来印书,其中一项关键原因,是老祖先没有建立起严密可靠的化学体系(火药是经验积累,不是化学研究),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来铸造活字。
公元1726年,清代学者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用新制的活字排印了六十多部,就将这批活字束之高阁了。为啥?因为这批活字是用铜铸造的,而铜能铸钱,排字的工匠会忍不住去偷,导致活字越用越少。另外,铜像铁一样热胀冷缩,入模时饱满可爱,冷却后皱缩不平,印出来的文字总是没有雕版那么规整。
五百多年前,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在铅锡合金中掺入锑和铋,由于后面这两种金属热缩冷胀,熔液在冷却时不收缩,造出的铅字均匀饱满,十分规整。所以铅字印刷一经发明,就迅速在欧洲流行,近代又从欧洲传回中国,取代了中国的雕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