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抗疫,那些并不硬核的标语

(2020-03-01 14:36:51)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今年串门,明年上坟!”

“带病回乡,全家遭殃!”

“里不出村,外莫进屯,不听劝阻,就是罪人!”

“拜年就是害人,聚会就是找死!”

“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

“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

这些杀气腾腾的宣传标语,在疫情持续期间纷纷出现,张贴在大江南北的村庄和社区入口,被部分同胞冠以“硬核”的标签,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乃至津津乐道。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朋友表示看不惯,批评它们太粗俗,太残忍,太愚蠢。咒骂不戴口罩的同胞是“杂种”,假如人家根本就买不到口罩而又必须出门寻医问药呢?“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种表述不仅愚蠢,而且违法,洋溢着浓浓的黑社会气息,非但对防控疫情毫无帮助,还让民众反感,容易引发冲突,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张贴标语的基层官吏被黑帮劫持了。

疫情持续,戴口罩确实很重要,居家隔离确实很重要,但是如果想让民众理解和支持的话,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而不是用这些粗鄙冷血的标语向全世界展示愚蠢。

来,让我们看看民国时代是怎样宣传抗疫的。

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为了向民众传播清洁卫生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他们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浅白,很通俗,很接地气:

“没烧开的水不要喝。”

“要勤快洗澡。”

“不要吃生冷水果。”

“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

“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

“入厕所,撒石灰,虎疫转头向外飞。”

标语里的“虎疫”就是霍乱,因为霍乱的英文单词是cholera,民国时音译为“虎列拉”,简称虎疫。

这些标语简便朴实,人人都听得懂,但却没有杀气腾腾,没有强迫和诅咒的味道,所以更有可能被民众接受。

1934年,武汉三镇召开防疫大会,湖北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保安处以及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武昌县党部、汉口公安局、汉阳县政府等机构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展开宣传,倡导“清洁运动”,当时张贴的标语如下:

“文明看戏,自带手巾最放心。”

“手巾莫公用,公用不干净。”

“勤沐浴,勤晒衣,时疫就会远离。”

“我们不做东亚病夫。”

“年底消灭臭沟臭渠。”

同样的,这些标语也是通俗易懂,简捷明快,并且没有丝毫杀气和匪气。

抗战时期,昆明成为大后方,江浙难民大量涌入,一时间人满为患,传染瘟疫的风险大增。1940年,昆明市卫生局开展防疫宣传,印制标语十几种:

“病从口入,吃生冷的饮食最易发生传染病。”

“不打霍乱预防针,可以危害他人的生命,人人要打霍乱预防针。”

“预防霍乱的有效方法,就是快打预防针。”

“粪便要用干石灰掩盖,以免病菌蔓延。”

“夏天的饮食物品要用罩纱遮盖,以免苍蝇聚集。”

“苍蝇是传播霍乱疾病的媒介。”

“扑灭苍蝇可以遏制传染。”

1943年8月,桂林卫生局宣传抗疫,标语如下:

“赶快去打预防针!”

“不要吃冷水!”

“不要相信市面符水丸药!”

“扑灭苍蝇!”

“隔离霍乱病人!”

你瞧,它们既不对仗,也不押韵,完全没什么文采,更加谈不上“硬核”,但是一样能将防疫要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重要的是,它们不会让人反感。

1944年,昆明市政府宣传“种痘”,也就是注射天花疫苗:

“天花厄运,种豆可免。”

“预防天花,惟去种痘。”

“天花危险,种痘安全。”

“婴儿满月,即可种痘。”

都是八个字的短标语,语调冷静、中性,绝对算不上“以情动人”,但却能“以理服人”,而不是用辱骂来威胁同胞。

1946年,广东某县刊登在媒体上的抗疫口号:

“健康是人生的至宝,清洁是防病的药物。”

“注意卫生才是好国民。”

“水不洁不饮,物不洁不食。”

“垃圾要清洁,沟渠要畅通。”

“欲免霍乱、伤寒、痢疾,快打预防针!”

“注意卫生,勿随地吐痰,抛弃污物。”

没有一句脏话和蠢话,对不对?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抗疫宣传,看看民国时代的其它宣传口号。

五四运动时期,经常张贴的一句标语是:“提倡新生活,革除不平等。”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散发最多的一张传单是:“军队要视民众如手足,民众要视军队如朋友。”

“打倒地主财主的国民党政府!”这是红军留在长征途中的标语。

“农工商学兵联合起来,才能完成国民革命。”这是消灭北洋军阀之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印发的标语。

“不甘受倭寇屠杀的同胞,快来服兵役!”“好男儿个个服兵役,抗战才能胜利!”这是1938年陕西军管区司令部兵役处印发的征兵标语。

“大家要扶助出征军人的家属。”“大家要尊敬服行兵役的好男儿。”这是1944年陕西军管区司令部兵役处又一次印发的征兵标语。

“敌机夜袭时要立即扑灭灯火!”“空袭时就近寻疏散路线指标出城!”“向城外疏散越远越好!”“紧急警报发布后应立即隐蔽不动!”这是1939年重庆的防空标语。

这些标语没有修辞,平铺直叙,可以用“枯燥”两个字来形容。与近期日本人在捐助湖北的物资箱上写的诗词标语相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是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民国时代的标语一点儿也不温馨,一点儿也不煽情,但是我们得能想到,它们是讲给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旧社会民众听的,如果写成诗词,民众很难听得懂。而与现在某些社区门口张贴的“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比起来,民国时代的标语马上就显出了优势,因为它们不“硬核”,不违法,不黑社会,比较符合我们这个民族谦逊知礼与人为善的道德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