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僧偷渡

(2018-03-01 14:18:39)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唐僧偷渡
                          (唐僧師徒畫像,出自1837年日本出版的《繪本西遊記》)

传统中国流行一个词:打通关节。

这个词的本义,是把竹子内部的关节穿透,将互不连通的竹节连成一个竹筒。引申义也很明显,意思是找关系、走后门、收买有关人员。你瞧,这个词洋溢着浓浓的腐败味道。

你跟现代或者近代的中国人民说“打通关节”,相信大家都能听懂。可是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两千年,去跟那些古人聊这个词,他们很可能会误解,误以为你在谈通行证。

两千年前,通行证被称为“节”。大臣出入皇宫,需要持有“符节”;使者出入国境,需要持有“旌节”;旅客出入关卡,需要持有“关节”。这些不同种类的“节”,少数用金属铸造,大部分用木头刻成。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套战国铜器,是楚怀王发给一个商队的通行证,包括一枚“舟节”和三枚“车节”。顾名思义,舟节是船只的通行证,车节是车辆的通行证。

秦国商鞅变法,关节以木制为主,通常有二寸来长,用铁在上面烙出黑字,用来表明一个人的姓名和身份。无论你是官员还是平民,只要离开居住地,就要带上这块木头。后来商鞅被政敌追杀,仓皇出逃,忘带关节,所有客栈都不敢留宿他,最终被捕并被杀掉,成为作法自毙的典型。

秦朝称通行证为“节”,汉朝称通行证为“传”,到了唐朝,通行证有了新名字:过所。

我们说起大唐盛世,总以为当时中国强大得不得了,自由得不得了,女权高涨,管制宽松,诗人们仗剑骑驴游天下,处处畅通无阻。事实上,当时对旅行者管制甚严,不经朝廷特批绝对不许出境,即使在国内旅游,也需要时不时地拿出过所,供把守城门与关门的官吏审验。

唐玄奘是二十七岁那年申请去印度取经的,那时候唐太宗刚刚即位(一说是唐高祖在位的最后一年),西有吐蕃大军虎视眈眈,北有突厥骑兵侵扰边界,朝廷既怕国内青壮年投奔强敌,又怕吐蕃和突厥的间谍混进中原,把国门看得很紧,严禁僧侣和商队出境。所以呢,玄奘的西行申请递交上去,朝廷根本不予批准,更不会给他颁发过所。

玄奘信仰坚定,愿望强烈,朝廷不批,他就偷渡。二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唐太宗即位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他偷偷溜出长安,偷偷穿过陕西和甘肃的十几座城池,途经西域诸国,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三十多岁时抵达印度。

一个没有过所的僧人,是怎么单枪匹马穿越国境的呢?靠施展“壁虎游墙功”越过城墙吗?靠施展“青萍渡水”渡过急流吗?靠施展“白驹过隙”和“移形换影”的无敌神功躲过烽火台的监视吗?当然都不是。玄奘不懂轻功,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相助,他只是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出奇的运气而已。

按《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就被逮捕了,当地官员强行遣返,但是没派人押送,使他得以瞒天过海。走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时又被逮捕,幸好瓜州刺史信佛,撕毁了通缉令,放他西行。此后过玉门关,过五烽口,同样被信佛的官吏私下放行。当他终于走出国门,先后穿越西域小国伊吾、高昌、龟兹国时,碰巧这些国家的国王也都信佛,不但允许他通行,还给他提供清水、粮食、马匹和随从,甚至还专门为他颁发了过所。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玄奘的西行之路就像墨西哥人偷渡美国,过边境线时九死一生,一旦过了边境线,再被遣返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