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西园雅集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后被马远、刘松年、仇英等临摹),画的是当时文艺界十几位大腕在王驸马家开party的故事。
王驸马是谁呢?他是宋朝开国大将王全斌的曾孙,名叫王诜,字晋卿,娶了宋英宗的第二个女儿魏国公主。这厮好色贪淫,曾经当着公主的面跟丫鬟乱搞,气得公主郁郁而终,但他能诗善画,艺术造诣很高,再加上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在文艺界吃得开,老开party。
开party的十几位大腕都有谁呢?首先有李公麟,也就是《西园雅集图》的作者本人;其次还有苏轼、苏辙、米芾、蔡肇、张耒、秦观、刘泾、黄庭坚、李之仪、晁补之、陈太初、王钦臣、郑嘉会,以及一位法号圆通的和尚。
苏轼不必介绍,苏辙是苏轼的弟弟,米芾是大书法家,蔡肇是大画家,张耒、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李之仪都是苏轼的学生,刘泾是书法家兼画家,陈太初是苏轼的小学同学,后来出家当道士,给宋神宗讲过《道德经》。王钦臣是藏书大家,郑嘉会是制墨高手,圆通和尚是从日本到大宋求法的高僧。
这些人都很了不起,但是最了不起的,恐怕要数米芾了。
我说米芾最了不起,不是因为他名气最大,也不是因为他书法最佳,而是因为他最会钻营,最会找靠山。
那天在王驸马家聚会的十几个人当中,除了一僧一道,所有人都做过官。宋朝重视科举,大多数官员都是进士出身,例如苏轼和苏辙哥俩是进士,张耒、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李之仪也是进士,李公麟画画那么有名,同样中过进士。可是米芾却没有中过进士,甚至连举人都不是。根据《宋史》上的记载,他很可能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做官呢?只能靠恩荫。也就是说,只有祖父和父亲是大官,后代子孙才有可能白捡一个官职。可惜的是,米芾的祖父和父亲都不是大官,仅仅是不入流的低级侍卫。侍卫的子孙肯定没机会恩荫,不过米芾他妈替米芾争到了一个恩荫的机会。
米芾他妈姓阎,是高太后的奶妈。高太后又是谁呢?她是宋神宗的生母。米芾小时候只爱写字,不爱读书,成绩一塌糊涂,晃晃悠悠长到十八岁,刚好碰上宋神宗即位。他母亲向高太后说情,高太后又向儿子宋神宗说情:“皇帝,有个阎氏侍奉过我,现在她儿子待业在家,你给他找个差使吧。”宋神宗是孝子,听太后的话,赐给米芾一个官衔: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校书郎是低级文官,在北宋属于虚衔,只有品级,没有工作,更没有薪水,想拿薪水还要有别的官职。既然只是一个虚衔,那米芾要它还有什么用呢?其实有大用——按照宋朝官制,虚衔也是可以步步高升的,只要不犯错,每两三年就能调一次档,等级别高了,自然能从虚衔变成实职。
米芾十八岁当上秘书省校书郎,十九岁就被派到地方当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兼武装部长),大约四十岁时,他成了雍丘县令,去我河南杞县的老家当了县长。从县尉到县令只差一级,米芾为啥升这么慢呢?因为朝中大佬和言官们都看不起他。第一,他不是进士,而在宋朝只有进士出身才算正途,才有可能快速升官;第二,他是靠母亲走后门才进入官场的,言官们说他“出身冗浊”,意思是背景很脏,底子不干净;第三,他酷爱古玩字画,为了把喜爱的字画骗到手,不惜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就像偷经书和吞公款的那位康有为康圣人那样,常常被世人诟病。
反对米芾的势力很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米芾必须寻找靠山。苏轼是文坛盟主,所以他想法设法结交苏轼,并且成功了(因为苏轼爱才,认可他的书法);王诜是当朝驸马,所以他想法设法结交王诜,也成功了(王诜能诗善画,同样爱才)。曾布当宰相的时候跟蔡京关系不好,米芾就给曾布写信:“扁舟去国,颂声唯在曾门;策杖还朝,足迹不登蔡氏。”意思是他只崇拜曾布,坚决不跟姓蔡的来往。等到曾布下台,蔡京当宰相,他居然又用同样的马屁去攀附蔡京:“幅巾还朝,舆颂咸归于蔡氏;扁舟去国,片言不及于曾门。”意思是夸蔡京得人心,比曾布强多了,他米芾从来都没有说过曾布的好话。
在蔡京的提拔下,米芾很快升任礼部员外郎。北宋一百多年,没中进士而能做礼部员外郎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米芾。
米芾书法造诣极高,堪称大师,但是人品无非如此而已。周星驰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有云:“大侠不一定要长得多么英俊,这只不过是你们升斗小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套用这句话做个结尾:大师不一定要活得多么高尚,这只不过是我们广大粉丝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