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开周
李开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714
  • 关注人气:18,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匪、洋匪与房价

(2014-07-12 09:32:23)
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伙讲一段家族史,俺们老李家的家族史。

我们家原籍山东,打铁为生。明朝末年,李自成造反,河南成主战场,朝廷征调铁匠到河南为官兵打造兵器,我祖上也在征调之列。这位祖上来到河南,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从此成了河南人,后代儿孙也跟他一样打铁。

到了我曾祖那一代,不打铁了,改行经商,经营半辈子,挣了一些钱,在豫东平原买下200亩地,摇身一变成了地主。

豫东是个穷地方,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既不出大官,也不出大地主,一家能有上百亩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曾祖拥有200亩土地,显得很扎眼,很容易被贼惦记。

1938年,也就是日本鬼子全面侵华的第二年,我曾祖被贼惦记上了——几个土匪白天踩了盘子,晚上明火执杖破门而入,准备好好洗掠一番。当时我曾祖还没睡,正在西屋里盘账,他听见动静,从墙上取下一杆早就准备好的红缨枪,大喊一声杀了出去,先扫落领头土匪手里的火把,然后一枪扎在他腿肚子上,当场把他扎翻在地,紧接着跟其他土匪斗在一处。我这位曾祖个头不高,也没有习过武,但是力气很大,一杆铁枪呼呼挂风,专拣腿上扎(他怕把人扎死了得吃官司),边扎边喊邻居支援,土匪们见势不好,抬着受伤的匪首落荒而逃。

土匪没抢到东西,还白白挨了一枪,心情自然憋屈。过了大约20天,他们再次登门,往我曾祖屋里扔了几支火把,想烧死他。曾祖拨开火势夺门而出,土匪趁他扑身上火苗的工夫,一刀砍到他脖子上……等家人发现的时候,土匪早跑远了,曾祖挣扎了半夜,在黎明时分去世,亡年41岁。

打这儿以后,我曾祖母卖掉田地,带领我祖父和叔祖父离开农村,移居县城。县城当然也有土匪,但是县城有警察,有驻军,终归比农村安全一些。

我曾祖是个文盲,平日不看书不看报,对时局一窍不通,他要是稍微有点儿文化,当初就不会在农村买地,而会选择在城里安家。早在1930年,《民俗》杂志刊登过一首河南民歌,唱的就是像他那样的小地主不宜在农村生活:

当家难,当家难,

不敢在家逃到城里边,

恐怕土匪架了拿大钱。

当家苦,当家苦,

赁间房子两块五,

兵丁变了还得丢包袱。

这首民歌的意思是说,现在时局不宁,土匪横行,在农村不是被土匪绑票,就是被兵匪抓去当壮丁。

在我曾祖生活的年代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太多的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从农村迁往城市,只是为了避开土匪和乱兵。而这些人到了城里是需要买房或者租房的,所以他们的迁徙自然也会推高城市的居住成本,所以1948年《周末观察》刊登评论道:“各地房荒严重,实因农村匪乱驱使人口集中于都市而酿成也。

其实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群也不仅仅是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还有大批的贫苦农民;与此同时,驱使农村人往城里搬家的一大因素也不光是土匪,还有洋匪。

我所说的洋匪并不是指外国土匪,而是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中国内地大量倾销各种农产品的洋商,他们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农村全面破产,使原本可以靠劳动糊口的中下层农民突然之间失去了生活来源,不得不进城务工。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多收了三五斗》,江南农民丰产不丰收,虽然多收了三五斗,却发现欠债更多了,原因就是“外洋大轮船”运进来更便宜更优质的洋米洋面,把国产粮食的价格压得越来越低。

1932年《东方杂志》刊登过一篇吴觉农的《我国今日之粮食问题》,该文帮当时农民算了一笔账:“洋米大量进口,加上年来丰收,谷贱伤农,今年粮价为五年来最低,安徽、江西、湖南等产米区,每石谷只在二三元之间,折合米价5元左右,而农民生产1石米的平均成本为10元,每卖出1石米,农民都要亏损5元。”

农产品价格大跌,农民在乡下活不下去了,只好背井离乡进城谋生,致使城市人满为患,居住成本抬得更高。1933年上海房地产专家陈炎林分析说:“农村破产,生产力过剩,劳工心目中以上海为全国第一,谋生自易,因而相率来沪,此乃上海地价增高及租界扩大之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