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穿越食空·非烹饪 |
五代十国那会儿,四川有个赵雄武,野史上说他“累典名郡”,“为一时之富豪”,意思就是做过好几任市长,家里特别有钱。不过大伙私下里并不喊他赵市长,也不称他赵富豪,而是给他取一绰号,叫“赵大饼”。
原来这赵雄武“精于饮馔”,在饮食上很讲究,做市长的时候,不用公家配备的厨师,自己聘请名厨,一下聘请了十五六个,专门为他一个人做饭。十五六个厨师各有各的绝活儿,其中一位擅长做大饼,几十斤面擀一张,擀成几间屋子那么大,烤熟了切着吃,一不夹生,二不走形,厚薄均一,香飘十里,凡是到赵雄武家做客的朋友,见了这种大饼都啧啧称奇,于是赵雄武就有了“赵大饼”的绰号。
要按咱们现代人的逻辑,大饼是人家厨子的绝活儿,不是赵雄武的绝活儿,绰号应该安到厨子头上,不应该安到赵雄武的头上。那厨子要是姓李,就叫他“李大饼”,要是姓王,就叫他“王大饼”,总之不能让赵雄武掠美。可是我们还真不知道那厨子姓甚名谁,野史上写的是“有能造大饼者”,究竟这人叫什么名字,提都没提。
到了清朝,四川又出了个官员叫丁宝桢,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比赵雄武大得多,官位也比赵雄武高得多。赵雄武是市长,丁宝桢是省长兼大军区司令员(四川总督)。赵雄武在饮食上讲究,雇了家厨;丁宝桢在饮食上也讲究,也雇了家厨。赵雄武的家厨能烤大饼,丁宝桢的家厨会炒鸡丁: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香辣鲜美,其实就是现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馆里都有的普通炒菜“宫保鸡丁”。据说在丁宝桢之前,并没有宫保鸡丁这道菜,这道菜是丁宝桢发明的(严格说是他的家厨发明的),因为丁宝桢做总督时,头上戴着“太子少保”的官衔,人称“丁宫保”,所以人们就管他发明的这道菜叫宫保鸡丁。
赵雄武家的大饼比较不幸,没有流传下来;丁宝桢家的宫保鸡丁比较幸运,不但流传下来了,而且越来越火,已经走红大半个中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不管大饼和宫保鸡丁幸与不幸,当年创制它们的厨子都是不幸的——身为真正的发明者,却连在自己作品上冠名的机会都没有,反倒让那些只会吃而不会做的官僚坐享其成,真是让人不平。
古代中国就是这样,厨师也好,工匠也好,都是劳力者,地位卑下,不受尊重,躲在幕后,隐姓埋名,流了汗水,费了心血,等出了成果,却划到劳心者名下,使那些高高在上的外行摇身一变,成了发明家、美食家、军事家、史学家……从此青史留名,备受歌颂。从这个角度讲,正是那个擅做大饼的厨子成就了赵雄武,正是那个擅炒鸡丁的厨子成就了丁宝桢。进而言之,正是那些会造纸的工人成就了蔡伦,正是那些参与编写《吕氏春秋》的无名作家成就了吕不韦。这些掠美于人的大腕,都是劳心者,都是领导,在一切专制时代,功劳当然要归领导所有。
有时候,劳心者也会把幕后的功臣拉出来夸两句。清代最有名的美食家袁枚,给他的厨子王小余写过传,题目叫《厨者王小余传》。在这篇传记里,袁枚夸王小余“工烹饪”,做出来的菜无论荤素,都让客人垂涎三尺,“欲吞其器者屡矣”,恨不得连盛菜的盘子都给吞下去。
袁枚是美食家,也是文学家,文学家说话,多有弦外之音。这篇传,表面上是夸厨子,实际上是夸自己。夸自己什么呢?一是眼光不错,擅做伯乐,在众多厨师当中发现了王小余这匹千里马;二是在品鉴美食方面有很高的水平,配得上使用一流的厨师。袁枚说:“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可见在他眼里,厨师这一行是很卑贱的。然后他又借王小余之口吹嘘自己,大意是先问王小余为什么不去达官显贵家里拿高薪,非要在他袁枚家里工作,王小余说:知己难,知味更难,些达官显贵不懂得欣赏美食,我做得好不好,那些人根本分辨不出来;而您是个大美食家,总能找到我每一道菜的缺点,您经常批评我、刁难我,都是为我好,有助于我提高水平,我在您家工作,厨艺比以前更进步了,所以我愿意“终于此”,一直在您家这样干下去。
“知己难,知味更难。”这种论调很让美食家喜欢,因为美食家未必会做饭,但必须会品尝,把品尝(知味)的难度拔得很高,美食家自然也就不是谁都能做的了。孔子也说过:“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其实只要舌头正常,味蕾健全,饭菜的味道是好是坏,是甜是咸,人人都能品尝得出来,知味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这个味道讲出来。袁枚的特长,以及所有美食家的特长,就在于能用各种巧妙的、新奇、有趣的、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描述出美食的做法和味道。如果你能描述,你就是美食家。如果不能描述,哪怕做菜的手艺再好,也只是一个被人掠美的工匠,一个被美食家踩着肩膀往上走的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