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的灯火
(2012-05-26 09:41:36)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过去老说解放前是“黑暗的旧社会”,我觉得这话还是很贴切的。
就拿抗战时来说吧,交通受阻,资源紧缺,华南的米不容易运到华北,关外的煤不容易运到关内,日军老是去还没有占领的城市搞空袭,国军老是去还没有夺回的城市扔炸弹,枪炮声砰砰砰砰地把人心都弄乱了,很多火电厂不得不关门,而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又没有推广开,所以电力总是不够,各大城市总是限电。
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华界以后,限定华界居民每家每月最多只能用15度电;1941年日军攻占公共租界,又限定租界的居民每家每月最多只能用7度电。7度电够用来干什么?一支50瓦的灯泡,每天只亮5个小时,用不了一个月也能把用电指标耗完。所以抗战时期上海人家里都不敢使用大功率电器,连灯泡都用20瓦以下的,而且一家只装一两支,使得广大里弄一到夜间就一片漆黑,进了上海就好像进了农村一样。您说,这不是“黑暗的旧社会”又是什么呢?
不光上海限电,南京也限电。日军在南京搞完大屠杀以后,成立了伪政府,这个伪政府曾经限定每家每月用电不能超过5度,后来又减少到3度。3度啊朋友们,柜式空调开上一袋烟时间,你这个月就没有用电指标了。当然,那时候没有柜式空调。也幸亏没有,不然花上万元左右买一柜机等于买个摆设,除了把进气栅板卸下来当搓衣板使,没有别的用途。再后来咱们国家的军队搞反攻了,南京的能源输送全给切断,电力更奇缺,伪政府轮番停电,今天玄武区停电,明天鼓楼区停电,后天雨花台停电。鉴于这个活动是日伪政府策划的,我觉得应该给日伪政府发一个“节能奖”——你知道我是开玩笑的啦。
抗战时比电力还紧缺的是石油,因为石油优先供应给了飞机坦克,留给民用的少之又少。抗战前,很多有钱人买了汽车,后来他们才发现加油是个大问题,一是油价暴涨,二是有钱也加不到油。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都发行过加油证,凭证加油,不能超限。票证上的加油指标少得可怜,绕城转一圈,一个月指标没了。所以民国的私家车主改车成风,纷纷把汽油车改成用煤炭或者木炭做动力:发动机装在车座两面,带个又大又笨的蒸汽炉子,启动之前,得提前半小时把炉子生着,行驶之时浓烟滚滚,好像自焚。
由于用电难和买油难,民国人给新家购置灯具的时候就得考虑这些问题。中石油“天价吊灯”之类的豪华灯具肯定没人买,50瓦以上的普通灯泡也没人买,大家只买瓦数低的。带玻璃罩的新式煤油灯也开始复古,被改成秦汉时代的灯碗,灯碗里不加煤油(不容易买到),只加土产的豆油、棉油、菜籽油或者蓖麻油,里面浸一根长长的双股棉线做灯芯。
早在晚清时期,上海租界主要使用瓦斯灯照明,后来租界当局设立电厂,铺设电线,用电灯替代了瓦斯灯。抗战时限电,就有人提议恢复瓦斯灯。又有人说:瓦斯是用煤制造的,煤那么短缺,上哪儿找煤去?不如发展沼气灯,用人粪尿生产沼气,再把沼气输送到各家各户照明。这个方案极好,可惜时逢战乱,当局无心改良市政,没有采纳。
附带说一句,我个人对沼气是很感兴趣的,我觉得要是能用沼气给汽车做动力,肯定比用汽油和天然气划算,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垄断经营而售价太高,沼气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石油,总不能连制造沼气的粪尿也垄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