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家庭农场

(2010-11-29 13:20:18)
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江湖故老相传,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哥哥、被封为鲁王的刘余先生,跟现在很多领导一样,喜欢大拆大建。

刘余名下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其统治区域,包括曲阜、滕州、邹县、泗水这几个地方。国都呢,位于曲阜。

刘余的爸爸是汉景帝,那么刘余自然就是富二代,他跟大多数富二代一样,不用发愁房子的问题——他爸汉景帝在封他为王之前,已经在山东曲阜给他盖好一大片房子了。

但是,刘余不满足,他觉得父亲给他盖的房子不够大,也不够阔气,他要扩建。往哪儿扩建呢?挨着刘余豪宅的,是孔子的故居,于是刘余就准备把孔子故居给拆了,在原址上扩建自己的宫殿。

那时候还没有文物部门,即使有,也不敢跟后台很硬的鲁王对着干。刘余一声令下,家丁和武士浩浩荡荡冲进了孔子故居,揭瓦的揭瓦,砸墙的砸墙,拆迁计划顺利进行,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拆到一半的时候,忽然从屋里传出一阵歌声,武士们怀疑有人捣蛋,闯进屋搜查,没人,大伙疑神疑鬼,把这件事儿报告给刘余。刘余不信,亲自过来视察,细一听,真有歌声,忽高忽低,断断续续,好像病人呻吟,又像女人叹气。刘余害怕了,跑出去喊:“停工停工,别拆了!”众人问原因,刘余说:“孔夫子显灵!”

汉朝人迷信,婚丧嫁娶,盖房架屋,做什么事儿都要查一下“日书”,也就是类似今天万年历的玩意儿。刘余这回居然从没人住的空屋里听到歌声,不怕才怪,打这儿起,他不敢再拆。不但不拆,还请来砖瓦匠,把拆掉的墙体垒起来,恢复了孔子故居的老模样。从这个角度看,迷信有时候也是好事儿,假如刘余以无神论者自居,那么甭说听见唱歌,就是瞧见孔子诈尸,从坟里爬出来然后冲到推土机前点火自焚,他也无所畏惧,还是会很有魄力地一挥手,让人拖走孔子,照拆不误。

且说刘余停拆并修复孔子故居以后,又过了几百年时光,地理学家郦道元横空出世。郦道元到山东曲阜考察,拜访并丈量了孔子故居,他发现,这所故居占地100亩,却只盖了3间房子。郦道元向住在附近的孔子后人请教,得知这3间房就是孔子住过的:孔子住在西边那间厢房,孔子爱人住在东边厢房,孔子的老母亲颜氏,住当中那间正房。

郦道元是北魏人,距离孔子去世已近千年,而我们知道,中国老式的木构民宅,还没有哪一所能保留近千年而不倒,所以郦道元见到的孔子故居不太可能还保持着孔子活着时的原貌。不过,他见到的建筑格局却挺像孔子那个时代的特色。

孔子那个时代的建筑有什么特色呢?简单说,就是大宅基,小房子,容积率非常低。比如说刘余强拆未遂、郦道元亲自考察的这所孔子故居吧,土地面积是100亩,房子却只有3间,让我们现代人看,这不像住家户,像给人看坟的。

有必要说明,郦道元丈量的“亩”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亩”,这一亩顶周朝的“小亩”3亩,顶现在的“市亩”1.13亩,换算成平方米,至少有750平米。也就是说,孔子故居这100亩,至少有75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区。最奇怪的是,这个小区只盖了3间房子,其他地方全都空着。

有没有可能每间房子都盖得很大很宽敞,把100亩都占完呢?不可能,因为那时候的建筑除了砖木结构就是土木结构,没有钢框架,一间房跨度再大也大不到哪儿去。离孔子不远有个齐宣王,曾经请来最高明的建筑师,要盖一座跨度相当于现在30亩的超级大房子,结果盖了3年也没有盖成。为啥?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不允许。

从考古实物上看,春秋时的住宅,每间建筑面积大致在10平米到35平米之间,我们取最大,设孔子每间房有35个平米,3间房也才105平米而已。75000平米的土地,只盖105平米的建筑,容积率0.0014,现在找遍全中国,也找不到这样稀奇的低密度住宅。

可是早在春秋战国,甚至到了秦朝与两汉,低密度住宅到处都是。

举个例子。孔子门下的三好学生颜回,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很穷的一个人,他家的房子就占地10亩。这个话,是庄子在《庄子·让王》里说的,您要不信,去找庄子。

再举个例子。孔子见鲁哀公,鲁哀公问他:“穷儒到底有多穷?”孔子说:“家里的房子占地一亩,除了四堵墙什么都没有,这样的儒生就叫穷儒。”孔子说的是周朝的亩,这亩特别小,相当于现在0.33亩,大概有220个平方。搁现在,谁家能在城市里拥有200多平方的院子,那铁定是中产,即使放在农村,200多平米的宅基也绝对不能算小。可孔子说,这叫穷儒。也难怪,他孔夫子有100亩地皮,人家一亩还不到,当然是穷儒了。

遥想当年,孟子和荀子游说诸国国君,一提平头百姓的物质生活,都说“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房子占地要有5亩(也是周朝的亩,下同),耕地面积要有100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不挨饿。

孟子和荀子没讲领导的住宅,领导的宅基更大。孔子老家鲁国有三个大官,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每家都有封邑,他们在封邑里盖的房子,占地都在千亩以上。到了西汉初年,开国皇帝刘邦给功臣分地盖房,一个关内侯能分到350亩宅基,一个彻侯能分到400亩宅基。

不管是平头百姓的“五亩之宅”,还是贫穷儒生200多平米的土地,抑或是春秋战国诸大夫、西汉初年诸功臣动辄几百亩上千亩的宅基,都不是全部盖成房子。或者更确切一点儿说,都只是在一小部分土地上盖房子,剩下的空着,种菜,种树,种粮食。

至少在西汉以前,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住宅喜欢跟耕地连着,住宅周围广袤的土地上种着庄稼,走到土地边缘,则能发现围墙,或者不立围墙,四面挖一道深沟,这深沟既能排水,又能起到防御的作用。我们有理由推想,孔子在山东曲阜生活时,他那100亩故居其实不是超级大宅门,而是一大片家庭农场。

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孔子的家庭农场跟现在美国的家庭农场还不一样,后者分布在郊外,前者却可以建在市区——孔子的家乡曲阜属于鲁国首都,在春秋时期是大城市,他故居所在地阙里,则位于曲阜的市中心。

在现代城市里您是不可能见到家庭农场的,而在春秋时的曲阜,包括春秋时期的其他城市,都是士农工商杂居一城,在最繁华的城区街道上你也能见到扛着锄头的农民下田耕作,大片的农田点缀在住宅与住宅之间,颇有田园牧歌的气象。

类似的奇特景象在欧洲也出现过。据我所知,12世纪的乌尔姆和纽伦堡,麦收季节响彻铁连枷的声音;15世纪的慕尼黑和巴塞尔,闹市区遍布三年轮作的耕地;18世纪的法兰克福和威尼斯,市民们还在街上围栏养猪。

如此奇景令人向往,但是作为现代人,咱也只能向往了。试想一下,您要多么有钱,才能在闹市区拥有一座占地百亩的家庭农场?事实上您有钱也不行,政策不允许。

 

附注:

此文参考了《汉书·艺文志》、《水经注》卷25、《七国考》卷4、《论语·雍也》、《庄子·让王》、《礼记·儒行》、《二年律令·户律》、《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以及拙著《千年楼市》(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3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