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的错误
(2010-10-18 11:12:22)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李零老师写《丧家狗》,写得干净、实在、冷静、有趣,我很佩服,但是李老师对先秦度量衡不了解,估计算术也不太好,所以在《论语》的注释上犯了一些小错误。
举例言之,《论语·雍也第六》:
公西赤代表孔子到齐国出差,留下老母亲一个人在家,其同学冉求怕老太太饿着,求老师给公西赤家发点儿粮食。
孔子说:“给他家送一釜小米,应该差不多了吧。”
冉求嫌少,让老师再多加点儿。
孔子说:“那就送一庾小米好了。”
冉求还嫌少,自作主张,送去五秉小米。
在这里,釜、庾、秉,都是先秦的容量单位。一釜、一庾、一秉,分别是多少呢?李零老师给出解释:一釜是64升,一庾是24升,一秉是160斗,即1600升。
这种解释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孔子给一釜,冉求嫌少,让增加,孔子给增加到一庾,如果一釜有64升,而一庾才只有24升,一增加反倒少了,说不过去。
倒是《论语集注》上朱熹的解释更靠谱:一釜是64升,一庾是160升,一秉是16斛。
“斛”这种容量单位,最初跟“石”相等,一斛就是一石,一石即100升。但是在朱熹的时代,斛变小了,两斛才是一石,一斛变成了50升。所以我认为一秉是800升。
春秋时很多容量单位现在已不用,如齐国,常用的容量单位是豆、区、釜,鲁国常用的容量单位却是釜、庾、秉。
一豆是4升,一区是4斗,一釜是4区。由此可见,齐国的容量流行四进制。后来陈氏取田氏而自立,四进制才改成五进制。
一釜是64升,一庾是160升,一秉是800升。由此可见,鲁国的容量既不是四进制,也不是五进制,更不是十进制。到底什么制,说不清。
不过无论齐国容量还是鲁国容量,都可以用升计算。“升”是多少呢?从东周到三国,一千年间“升”的容量几乎没有变化,全在200毫升左右,这期间一升小米的重量大致都在3两上下。
把容量换成重量,前面《论语·雍也第六》那段话可以改写如下:
公西赤代表孔子到齐国出差,留下老母亲一个人在家,其同学冉求怕老太太饿着,求老师给公西赤家发点儿粮食。
孔子说:“给他家送20斤小米,应该差不多了吧。”
冉求嫌少,让老师再多加点儿。
孔子说:“那就送50斤小米好了。”
冉求还嫌少,自作主张,送去1200斤小米。
可是如果用李零老师的解释,只能这么翻译:
公西赤代表孔子到齐国出差,留下老母亲一个人在家,其同学冉求怕老太太饿着,求老师给公西赤家发点儿粮食。
孔子说:“给他家送20斤小米,应该差不多了吧。”
冉求嫌少,让老师再多加点儿。
孔子说:“那就送7斤小米好了。”
冉求还嫌少,自作主张,送去2400斤小米。
天上一脚,地上一脚,这就像相声里说的,一等奖发五千,二等奖发七万,三等奖四百二了。